深圳地处南海之滨,历史上原有4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清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复界”并颁布“招垦”政策,各地农民尤其是梅州、潮州、惠州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深圳地区,当时为客家籍移民设置的村庄就有345个。这种以客家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一直保留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前。
当年来到深圳的客家人,出山入海,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客家移民因地制宜,积极从事种植、捕捞、养殖、采石、商贸等行业,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共同创造了深圳的辉煌历史,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
由于受海洋文化影响,深圳客家人很早就具有开放意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深圳毗邻香港(历史上同属新安县),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最早进入的地区。当年的瑞士基督教巴色差会,派员来到内陆省份传教办学时,受到当地民众的抵制和当地政府的驱逐,唯有客家地区有所例外。1855年,在深圳客家人协助下,巴色差会派遣牧师顺利进入新安县布吉圩李朗村,揭开了在此传教办学的序幕。在此之前的1848年,巴色差会在深圳沙头角办起第一间客语小学,率先向客家人输入西式教育模式,比1905年清朝宣布取消科举改办西式教育提早了半个世纪。1864年,李朗村建立起存真学院,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可以说,李朗村(今深圳李朗)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
深圳客家人以宽大的胸襟容纳西方文化,使深圳现代学校如雨后春笋。其中,1891年巴色差会在龙华浪口开办的“虔贞女校”,成为新安及香港远近闻名的学校。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上,一篇题为《虔贞女校》的论文引起关注。《虔贞女校》的作者从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查阅到上千张当年传教士留下的照片,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百年来接纳西方文明并与之交流融合的历程,被誉为是对客家文化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切身体验到战争离乱、民族灾难、国弱家贫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痛切地体验到故乡故国的可贵,而将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形成高昂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乡的优秀品德。
近代以来,每当民族危难之际或历史转折关口,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例如,赖恩爵面对英国侵略者奋起出击,在九龙海战中打赢鸦片战争的前哨战;郑士良在孙中山领导下打响辛亥革命前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曾生领导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东江纵队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烽火;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蛇口率先扛起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旗;南岭村村民弘扬客家人勤劳刻苦、崇宗报本的精神,不忘传统,艰苦创业,村干部及其家属带头劳动致富、年轻人积极向上、成为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客家第一村”,并且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口号。在他们身上,始终体现了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和勤劳刻苦的优良传统。
伴随客家先民艰苦垦拓、开基立业而起的一座座客家围屋,成为深圳客家文化的生动缩影。据统计,深圳的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地现存客家围屋100多座,以罗氏鹤湖新居、曾氏大万世居、黄氏新乔世居为代表。其中位于龙岗的鹤湖新居,由来自梅州兴宁的开基祖罗瑞凤始建于清乾隆中期,是我国目前所见为数不多的大型客家围屋建筑。2016年3月,由美国某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寻找外祖父》,记录了一位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的非裔女子罗笑娜,历经波折探访,最终找到外祖父的根脉所在——深圳龙岗罗氏祖屋鹤湖新居。此片在美国、加拿大、牙买加播出后引起轰动,激发了更多海外客家后裔寻根认祖的热情。
鹤湖新居建筑设计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总体上是客家围屋布局,但其内部却参照了广府民居的式样,独立成套,私密性较强。又如传统客家围屋的方位坐向是大致相同的,而坪山新区的“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却是坐东面西,与一般传统建筑的南北朝向大相径庭。此外,位于坪山坑梓的“龙田世居”,就将传统的“月池”改建成“护城河”。这些极具移民文化特色的客家围屋,其建筑随形就势,设计兼收并蓄,可谓是敢于开拓创新的深圳客家先民的大胆创造。
深圳客家人靠山面海,在垦殖创业过程中,与本地广府人和昼家人交融相处,善于吸收不同族群的文化。如沙头角吴氏客家人来自梅州大埔,他们在下海划船捕捞过程中,将原乡的“鲤鱼灯舞”进行加工,创造出鱼灯舞这一滨海游艺民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镇赖氏客家人与南迁大鹏所城的“北方军人”混杂相处,形成独特的“大鹏话”,创造出追念英烈的“大鹏清醮”习俗。
客家人喜唱山歌,而深圳的客家山歌更是丰富多采。1990年编印出版的《深圳民间歌谣》中,客家山歌就占了90%篇幅。深圳山歌大多与梅州相似,但也有本地特色。如地处山区的梅州山歌比较高昂激越,而地处滨海的深圳山歌则比较舒缓平和,唱腔起伏流畅。深圳客家山歌有情歌、仪式歌、生活歌、劳动歌等,还有东江纵队革命歌谣。东江纵队全部是客家人,当年他们在成立大会上就用客家“五句板”来庆祝。此外,因深圳是著名侨乡,许多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往往以吟唱家乡歌谣来表达爱国思乡之情,有些还以外国词语入歌。如反映华侨回乡娶亲的《带新郎新娘入洞房》唱道:“今晚脚踏新娘间,一句唐来一句番。今晚新郎新娘very good,明日转过艾斯湾。”
此外,客家人喜欢象征祥瑞大平的麒麟,麒麟舞也是深圳客家游艺民俗。沙头角中英街每年祭祀天后娘娘,既跳客家的“麒麟舞”,又邀请疍家人的“水上迎亲舞”一同表演,吸引深圳与香港两地居民参加。而盐田渔民举行婚礼,既表演“水上迎亲舞”,又融入客家山歌演唱。龙岗客家人则从民间“八音”唱班里吸收音乐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龙岗皆歌”。深圳客家传统美食如“客家盆菜宴”既保留山地客家的特色,又吸纳海洋文化和当地文化精华,从而形成具有“山风海韵”的深圳客家民俗文化。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多年来,迎来四面八方的新移民,新老“客家人”开拓奋进,为深圳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深圳市建立了客家博物馆,成立了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并积极开展两岸及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活动。自2006年以来,深圳连续举办了九届“深圳客家文化节”,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相信滨海客家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