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处南海之滨,历史上原有4个民系杂处:客家、广府、福佬与疍家人,其中客家人居多。清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复界”并颁布“招垦”政策,各地农民尤其是梅州、潮州、惠州的客家人纷纷进入深圳地区,当时为客家籍移民设置的村庄就有345个。这种以客家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一直保留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前。
当年来到深圳的客家人,出山入海,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客家移民因地制宜,积极从事种植、捕捞、养殖、采石、商贸等行业,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共同创造了深圳的辉煌历史,形成了具有“滨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
由于受海洋文化影响,深圳客家人很早就具有开放意识,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深圳毗邻香港(历史上同属新安县),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最早进入的地区。当年的瑞士基督教巴色差会,派员来到内陆省份传教办学时,受到当地民众的抵制和当地政府的驱逐,唯有客家地区有所例外。1855年,在深圳客家人协助下,巴色差会派遣牧师顺利进入新安县布吉圩李朗村,揭开了在此传教办学的序幕。在此之前的1848年,巴色差会在深圳沙头角办起第一间客语小学,率先向客家人输入西式教育模式,比1905年清朝宣布取消科举改办西式教育提早了半个世纪。1864年,李朗村建立起存真学院,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可以说,李朗村(今深圳李朗)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
深圳客家人以宽大的胸襟容纳西方文化,使深圳现代学校如雨后春笋。其中,1891年巴色差会在龙华浪口开办的“虔贞女校”,成为新安及香港远近闻名的学校。日前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上,一篇题为《虔贞女校》的论文引起关注。《虔贞女校》的作者从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查阅到上千张当年传教士留下的照片,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百年来接纳西方文明并与之交流融合的历程,被誉为是对客家文化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
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切身体验到战争离乱、民族灾难、国弱家贫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痛切地体验到故乡故国的可贵,而将家国情怀交织在一起,形成高昂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爱乡的优秀品德。
近代以来,每当民族危难之际或历史转折关口,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例如,赖恩爵面对英国侵略者奋起出击,在九龙海战中打赢鸦片战争的前哨战;郑士良在孙中山领导下打响辛亥革命前推翻满清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曾生领导以客家人为主体的东江纵队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烽火;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蛇口率先扛起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旗;南岭村村民弘扬客家人勤劳刻苦、崇宗报本的精神,不忘传统,艰苦创业,村干部及其家属带头劳动致富、年轻人积极向上、成为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客家第一村”,并且提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口号。在他们身上,始终体现了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和勤劳刻苦的优良传统。
伴随客家先民艰苦垦拓、开基立业而起的一座座客家围屋,成为深圳客家文化的生动缩影。据统计,深圳的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地现存客家围屋100多座,以罗氏鹤湖新居、曾氏大万世居、黄氏新乔世居为代表。其中位于龙岗的鹤湖新居,由来自梅州兴宁的开基祖罗瑞凤始建于清乾隆中期,是我国目前所见为数不多的大型客家围屋建筑。2016年3月,由美国某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寻找外祖父》,记录了一位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的非裔女子罗笑娜,历经波折探访,最终找到外祖父的根脉所在——深圳龙岗罗氏祖屋鹤湖新居。此片在美国、加拿大、牙买加播出后引起轰动,激发了更多海外客家后裔寻根认祖的热情。
鹤湖新居建筑设计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总体上是客家围屋布局,但其内部却参照了广府民居的式样,独立成套,私密性较强。又如传统客家围屋的方位坐向是大致相同的,而坪山新区的“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却是坐东面西,与一般传统建筑的南北朝向大相径庭。此外,位于坪山坑梓的“龙田世居”,就将传统的“月池”改建成“护城河”。这些极具移民文化特色的客家围屋,其建筑随形就势,设计兼收并蓄,可谓是敢于开拓创新的深圳客家先民的大胆创造。
深圳客家人靠山面海,在垦殖创业过程中,与本地广府人和昼家人交融相处,善于吸收不同族群的文化。如沙头角吴氏客家人来自梅州大埔,他们在下海划船捕捞过程中,将原乡的“鲤鱼灯舞”进行加工,创造出鱼灯舞这一滨海游艺民俗,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镇赖氏客家人与南迁大鹏所城的“北方军人”混杂相处,形成独特的“大鹏话”,创造出追念英烈的“大鹏清醮”习俗。
客家人喜唱山歌,而深圳的客家山歌更是丰富多采。1990年编印出版的《深圳民间歌谣》中,客家山歌就占了90%篇幅。深圳山歌大多与梅州相似,但也有本地特色。如地处山区的梅州山歌比较高昂激越,而地处滨海的深圳山歌则比较舒缓平和,唱腔起伏流畅。深圳客家山歌有情歌、仪式歌、生活歌、劳动歌等,还有东江纵队革命歌谣。东江纵队全部是客家人,当年他们在成立大会上就用客家“五句板”来庆祝。此外,因深圳是著名侨乡,许多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往往以吟唱家乡歌谣来表达爱国思乡之情,有些还以外国词语入歌。如反映华侨回乡娶亲的《带新郎新娘入洞房》唱道:“今晚脚踏新娘间,一句唐来一句番。今晚新郎新娘very good,明日转过艾斯湾。”
此外,客家人喜欢象征祥瑞大平的麒麟,麒麟舞也是深圳客家游艺民俗。沙头角中英街每年祭祀天后娘娘,既跳客家的“麒麟舞”,又邀请疍家人的“水上迎亲舞”一同表演,吸引深圳与香港两地居民参加。而盐田渔民举行婚礼,既表演“水上迎亲舞”,又融入客家山歌演唱。龙岗客家人则从民间“八音”唱班里吸收音乐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龙岗皆歌”。深圳客家传统美食如“客家盆菜宴”既保留山地客家的特色,又吸纳海洋文化和当地文化精华,从而形成具有“山风海韵”的深圳客家民俗文化。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多年来,迎来四面八方的新移民,新老“客家人”开拓奋进,为深圳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弘扬优秀的客家文化,深圳市建立了客家博物馆,成立了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并积极开展两岸及海内外客家文化交流活动。自2006年以来,深圳连续举办了九届“深圳客家文化节”,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相信滨海客家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