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灯又名叫“五鲤跳龙门”,是从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发展而来的民间舞蹈。相传夏禹治平洪水后,各地民众热烈庆祝,五尾色彩缤纷的金鲤鱼代表水族前来参加庆贺。
客家鲤鱼灯遍及赣南、闽西、粤东整个客家源流区,是客家灯彩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据《隋书·音乐志》载:“鱼化龙,龙变鱼,黄龙变。”在隋代以前就有鱼龙变幻的艺能。隋代诗人薛道衡、南宋词人辛弃疾均有关于歌舞鱼龙情景的咏诵。今日客家地区所流行的《鲤鱼灯》舞,当为历代中原歌舞的继承与发展。客家人之所以喜爱《鲤鱼灯》舞,究其原因除了因为鱼与客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外,还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首先“鱼”与“余”谐音,常与“富贵有余”、“年年有余”联系在一起,因此,鱼便成为了吉祥、幸福的代名词。其次,鲤鱼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还与“鲤鱼跳龙门”有关,寄寓着客家世世代代向上跃进的意义,即由“鱼”成为“龙”。因此,客家鲤鱼灯舞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勇于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赣南鲤鱼灯舞现今主要流传于章水、犹江流域两岸,贡江流域尤其是于都、瑞金等县市也多有传承。鲤鱼灯常被象征为吉祥、富裕、年年有余(鱼)。每逢春节除夕,两岸各村鞭炮齐鸣,鼓乐喧天,鲤鱼灯队伍在村内穿街过巷,在各户门前来回舞动。年初二晚更有百人之众,烧响座地跑,擂响锣鼓,浩浩荡荡舞着鲤鱼灯出村到外地团拜,深受各乡村客家民众的欢迎。
赣南鲤鱼灯的由来还有个传说,相传宋朝中期,章水岸边的鲤鱼岭有个修炼多年的鲤鱼精,它欲成神龙,便在章水每年暴发时,兴风作浪,想跳过“龙门”成“龙”,不想,却给两岸百姓带来无尽的水患。百姓不堪忍受其害,便告到官府,官府察情后,即命能工巧匠在鲤鱼岭筑塔,将鲤鱼精镇住,但因这塔无顶,鱼尾还在章水边,仍会提动,水患依然未除。于是人们便仿效龙灯,用竹篾扎成八只鲤鱼灯,让它们跟在龙头后面,名曰:“久久长”(八只鲤鱼灯,一只龙头),去追逐龙头成神。所以鲤鱼灯流传至今都是龙头逐灯。此传说虽无详尽文字记载,却在赣南客家民间广为流传。旭日岭上也的确有一无名塔,废于六十年代,至今尚留痕迹。鲤鱼灯种类繁多,以鲤鱼为主,配以虾灯、螃蟹灯、螺灯、青蛙灯等,其骨架用小圆竹扎制,外表用纸糊,再描绘各种颜色,里面装有蜡烛照明,舞动起来生动传神。鲤鱼灯表演时,以龙头为中心的鲤鱼灯随龙头转动,虾灯则或前或后,或四处游荡,表现的最为自由活泼,整个灯阵要求移动如行云流水,宛如一条游龙,灯阵还运用鲤鱼灯舞成福、喜、吉等字形,向人们送上美好的愿望。
粤东客家地区鲤鱼灯舞以梅州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著称,约二百四十多年以前由族人杨缵绪从陕西直接传承而来。杨缵绪,清康熙辛丑进士,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812年)任陕西按察使。大埔鲤鱼灯歌舞的代表作是《鲤跳龙门》。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和“鲤跳龙门”、“群鲤嬉春”;“比比交尾”富于表情,亲情融融,以情感人;“鲤跳龙门”则富于想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鲤鱼舞多由儿童扮演。五鲤的雄鲤鱼稍大些,青色,其余四尾雌鲤是红色。鲤鱼骨架用竹片扎成,裹以绸布,首尾都能摆动,可以手持表演,鲤鱼模型内装电池灯,组成五尾鲤鱼灯。另设禹门(或称龙门),用广东汉乐《百家春》、《得胜会》等八音锣鼓吹伴奏进行表演。
舞蹈分六小节:一、鲤鱼出草、相会;二、游戏;三、冲浪;四、交尾;五、跳龙门;六、长游。整个舞蹈抒情优美,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与乐观主义的精神,表现了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的胜景。现在,鲤鱼灯舞表演的人数已随场地的大小而调整人数,最多可以 100多条鲤鱼同时表演,表演者多为年轻学生。
鲤鱼灯舞的鲤鱼全长大约50厘米,分鱼头、鱼身、鱼尾三部分,各部分皆用竹篾编织,用丝线把三部分联系起来,鱼中间是空的,可放置蜡烛,鱼身外则用一些花纸剪出的鱼鳞、鱼须等粘贴而成。要制作一条生动的鲤鱼需要很好的手工技术和欣赏水平。
表演时,9个青年女子各撑起一条鲤鱼随着锣鼓声表演鱼的各种动作,另有两个丑角跟在鲤鱼后面。身材高大的丑角拿鱼网,另一个则是拐子拿鱼篓。锣鼓一停,两个丑角则表演打鱼的滑稽动作并说一通笑话,博观众一乐。说完后,9个撑鲤鱼的青年女子则唱《鲤嬷歌》,每个回合唱一节,总共要表演12个回合,唱12遍。如“正月里来正月花,到你府前打鲤嬷。到你府前锣鼓响,拜了秀才拜老爹。二月里来二月花,百样青草又生芽。百样青草又碧目,打扮小姐嬲妹家。”鲤鱼灯舞在解放前后十分流行,从每年的正月初一一直舞到正月十五。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