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盘点中国少数民族的耳饰(2)

未蓝澄海2024-02-03

耳坠,其实是耳环的延伸和发展,上部为耳环,下部为坠饰。其坠饰呈长方形、圆形、梯形、不规则形、铃铛、银片等多种造型,以及玉珠、翡翠串、银链等多种质地,琳琅满目。青海互助土族同胞佩带的白银耳坠,上部为挂钩,其坠饰为银须,长度达24.5厘米,单个重48克。甘肃肃南裕固族同胞佩带的白银耳坠,上部为大银耳环,其坠饰为珊瑚等彩珠,长度达20厘米,单个重81克之多。

耳挡,在所有耳饰品家族中,其历史是最为古老的,其最初的形态是以煤精制成。据科学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东北辽宁沈阳红山文化中已经用煤精制作耳挡。由此可以推断,我国各民族的先民制作、使用耳挡的历史至少有6000年之久。耳挡,又称耳筒、耳柱、耳塞,是一种直接塞入耳饰孔的饰品,及至近现代主要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相继出现过伞形、鼓形、花形、柱形、丁字形等不同造型、多种质地的耳挡。而且制作工艺也是繁简不一,有的精雕细刻,镶金镀银,镂花嵌珠;有的则简略许多。因此,名称也五花八门,各有不同。云南德昂族妇女佩带的耳挡多为柱形,有的以竹管为胎,外通体包银,银皮上再箍数道黑色马尾鬃,黑白相间,典雅古朴;另有一种银柱耳挡,柱头镶嵌珐琅花,柱顶孔内塞以彩色绒线须,柱身垂有十多条银链,银链下或垂银片或垂银泡,制作独具匠心,富有情趣。

耳牌,是曾流行于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的一种中年妇女使用的耳饰品,也是景颇族银饰工艺品之一。耳牌,呈长方形,长约13.5厘米,宽4厘米,银片上有精美图案,下端吊坠三串悬铃。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