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坐落在湖南郴州市东五公里处。相传汉文帝时苏耽修行于此,得道成仙于此,故称苏仙岭。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
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
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
陶铸1965年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
苏仙岭的顶处有座苏仙观,始建于唐,重修于清。其大殿翠瓦飞檐,巍峨壮观。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观后有一块巨石,突立在崖前,相传是苏耽飞升处,故称升仙台。“苏仙岭神仙聚灵,白鹿洞哺育仙子“。苏耽在苏仙岭成仙有段生动的传说。
相传汉朝时,原苏仙岭下有玉溪山庄。山庄有位大户姓苏,苏庄主乐善施,经常救济穷人,帮助有难的人家,人们赞颂他是“苏善人”。
苏庄主不缺钱、不缺粮,人缘又极好,可美中不足的是人到四十还未有子女。苏家夫妇想起这事就闷闷不乐。
苏庄主好不容易到了四十五岁才得子,取名苏耽。得子后的苏家,上下高兴,奔走相告。
苏耽满月这天,苏家办了上百桌的满月酒,众邻乡亲都前来祝贺,满月酒一连喝了三天三夜,一时轰动苏仙岭四周乡镇。
再说苏家夫人,原本就体弱多病,生下儿子后,体质更差,喂儿子的奶水一点也没有。
没吃上奶的儿子终日啼哭,苏夫人只能用米饭汤喂儿子。
有一头母白鹿经常出没于玉溪山庄附近,一听到婴儿啼哭,就仰着头,高高地望着苏宅。
一次,苏夫人见儿子拒喝米汤,啼哭不断,弄得苏家上下毫无办法。
这时,这头母白鹿,昂着头,慢慢地走进苏宅,小心地跳上床,蹲下来,用鹿奶喂起了啼哭的婴儿。
苏家人在一旁看得惊呆了,苏夫人更是吃惊不小,好一会她才转过神来。婴儿吃了鹿的奶汁,“哇、哇、哇! ”高兴得舞起小手小脚。
从此后,白鹿代苏家哺育其子。
白鹿的栖身处,也就是现在的白鹿洞景点。
苏耽吃着白鹿奶长大,自幼特别聪明,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他通读《老子》、《庄子》、《列子》、犹喜《易经》。苏耽读书过目不忘, 功底极深,人称“神童”。
苏耽成年后,独钟爱于道教神仙信仰与道气论的研究,他闭门不出,努力修行。到了成家立业时,不少人劝他,连自己的母亲也好言相劝,但苏耽坚信自己的修行必成果,并自作歌云:“争世其名、争世其利,不如闻早修心地。”
母亲见儿子如此顽固不化,很伤心, 终日不乐,不久就去世了。
苏耽惊闻母亲过早去世痛哭不已,悲天怆地。相传苏母住葬在苏仙岭之西南,令其子苏耽日夜思念,此情此景感动了苏岭云松,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这是苏岭云松的一大奇观,以昭世人儿勿忘母思。
苏耽隐居苏岭,更加发奋图强。他决心远离凡尘,超世脱俗,离开山庄,在苏岭僻静处修筑茅棚,潜心研究道行。
他道行高超,在湖南一带很有名气,一些有学问的文人、僧人、道人,尽管信奉宗教不同,但经常在一起与苏耽切磋学问,谈经论道,吟诗作画,成为挚友。
苏仙岭的“三绝碑”就是以后的文人在白鹿洞前附近石壁上的手迹。这是一个天然的悬崖石壁,高52厘米,宽46厘米,11行,每行8字,行书。当年秦观被削职到郴州后,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一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愁善感的诗人的词中倾吐了他被削职后的凄苦失望的心情。苏轼极爱此词,为之写了跋。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碑文艺术手法极高,感染力也很强。到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翻刻在崖壁上,世称“三绝碑”。
苏耽修炼道行,功底已是很深了,可急于成仙的苏耽就是还差一步。
一天, 苏耽住处来了一位自称已寿高九十六岁的有道之士,他说在武当山中修行,慕名相见苏耽,想与他交朋友。苏耽热情接待,上前施礼,坐下后,两人交谈十分投机。
苏耽问老者:“你这么长时间修行,为何还不成仙?”
老道哈哈大笑:“人随天缘,功道自成呵! ”
苏耽自觉新愧,他与老者相比,无论从行道资历、年龄……都不及老道,他还未成仙,我急什么呢?想到这里,苏耽忙向老道打揖说:“惭愧也! 尊师学问高深,小生今天执意要拜你为师,不知尊师如何? ”
老道笑而不答,只是连连点头。
苏耽正要下地跪拜老师时,却不见了老道。
苏耽纳闷,忽听空中有人呼道:“苏耽,随我去也! ”抬头一看,原来刚才的老者是太白金星,他是特来点化苏耽的。
“骑上仙鹤,向东来吧! 太白金星站在五色祥石上,对苏耽说。
苏耽毫不犹豫地跳上一块巨石,跨上飞来的仙鹤,徐徐上升,随太白金星往东飞去了。留下这块巨石,就是如今的升仙台。
苏耽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偶像。
苏仙岭古树成林,景色迷人,溶洞遍山,山崖千奇百怪,清泉长流,映带左右。游客来此旅游,真如身临童话世界一般,奇妙无穷呀!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