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说法为:明末清初时,山东人王郎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分为了几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梅花螳螂拳套路很多,有牧童指路、白猿偷桃、崩步、拦截、梅花糖储翻车、勾法、螳螂扑蝉、螳螂展翅、螳螂行、八肘、摘要一至七套、器械有螳螂刀、枪、剑、棍等、其手法有掌、勾、爪、拳、指五种。手法概括有十二个字,即提拿封闭、粘黏帮贴、来叫顺送,动作灵活多变,非常机警,进退自如,神形具备。暴发力及寸劲最多。各种劲法齐全,腿法与脚法有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和撩脚、杵脚、扣心脚等。尤其突出肘法、套路就有四套八肘、其肘法有黏肘、叠肘、墩肘、拐肘、顶肘、转肘、扑肘、朝天肘、掀肘等等何止八肘、只不过叫八肘而已。螳螂拳之小臂由肘到小臂尺骨及臂之顶端部位,在技击手法上皆称为肘,这样肘法就更多了,如臂肘、弥肘皆是。
谱上说:"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其十二捶是:"头脚手肘肩膀膝胸背腹臀根心位"(根字即和的意思)。扣者如钮扣之扣。故又有"采衣人扣"之说。真可谓全身是打,无处不打。故梅花螳螂拳为长短具备,刚柔相济之拳术。总之技击性很强,属于短打类型的拳术。
行功歌诀:子午卯酉昼夜还,烧酒房事不可贪,轻击重打有先后,日将月就勿间断,昔日依此成罗汉,我辈学来作奇男,千锤万炼犹嫌少,何惜工夫一百天。
七星螳螂拳的拳法及技击特点:七星螳螂拳相传为姜化龙所传。"七星螳螂与梅花螳螂内容与技击特点大同小异,其练功方法,以七星步而得名,又说是七星拳而得名。七星拳强调七星式",实为七个部位,即头、肩、肘、拳、膝、胯、脚作为种技击手段。有七星拳、崩步、拦截、梅花辘、梅花拳、白猿偷桃、白猿出洞、白猿攀枝、扑蝉、八肘、摘要等30余套。器械套路有刀、枪、剑、棍、拐子、流星、三节棍、大梢子、大刀、双钩等等。
其劲法偏刚,亦有柔劲,是刚柔相济的劲法。有长手有短手,其长可放长击远。其短有肩肘胯膝。身法是腰为轴,以胯为核心。拳法之主要特点:朴实、明快而有力,不招不打,招之即打,连招带打。真所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一连十下"。此是螳螂拳拳法、技击上总的要求。欲达此目的非一日之功。
六合螳螂拳是以山东招远县穿林家林世春所传的螳螂拳,因林以农为业,传人不多,林之师魏三,因其左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有蹼相连,人称为"鸭子巴掌",以后得知其名叫魏德林,是江洋大盗、实是反清复明的义上,越狱逃至林世春家避难。自称是王郎之再传弟子。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系中的一个流派,过去在山东黄县、招远等地胜极一时,演练者甚众。以后流传至东北、北京、南方以及港台等地。
六合螳螂拳与其它各种螳螂拳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由外形上看偏柔,由套路上看以暗刚、暗柔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其劲多为内含,故有人称为软螳螂。
在身法上要求,既不同于太极拳的含胸技背,又不同于长拳的挺胸收腹,也不同于八卦掌的紧背空胸。而是要求胸宽腹实,松肩探膀,腰如钻杆,手仅机轮。并要求内外兼修,意形并重。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提前拖后步、前摆步、后摆步、三角步、滑步、闪骗步、坐步、流水步等等。其坐步近似形意拳的三体式,左右闪骗步、三角步近似通臂拳的步法。其中的提前拖后步是前脚一收,足跟提起,速大步前进,后脚拖进,非常快速向前逼近,前后摆步随身转动,向外门逼近。三角步、闪骗步更是灵活多变。
手型有拳、掌、指、勾、爪五种。握拳时中指凸出即尖拳又名锥子捶。手法上有十六字即勾搂刀采、崩砸挂劈、沾黏贴靠、闪赚腾挪并多缠绕旋转及风扫劲的手法。所以说有"鲤鱼扫尾,棍牛鞭之"(棍音困,是抽的意思,是山东地方语)的劲造。
腿法弹蹬扫挂、抄踹摆踢,以及反尖脚、斧刃脚等。在技击使用手法时突出表现快近严密,手手连环,连击不止。怎练怎用。五漏之手,缠丝之手,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短打型拳术。眼法要求,手到眼到,有"神似猫捕鼠,眼若鹰捉鸡"的说法。
六合螳螂拳所以有人称为"马猴"螳螂,因其动作似马猴,两臂松柔而长,松肩探膀,放长击远,故有"马猴形象、螳螂技巧"之说。演练起来绵绵不断、一气呵成,非常连贯紧凑,亦很舒展大方。
六合螳螂拳套路有:三捶(此为拳是基本套路)截手圈、仙手锛、铁刺、叶底藏花、照面灯、双封、镜里藏花、短捶等等。
六合螳螂拳的劲法,以暗刚暗劲为主,很少有暴发力,但不是完全没有。分析起来其劲法是比较全面的,包括有20余种劲法,分为两大类,即主劲与辅劲。主劲有明刚劲、暗刚劲、明柔劲、风扫劲、缠封劲、锯挫劲等6种。辅助劲有长劲、短劲、粘黏为劲等等19种之多。
功力练习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01)抓铁球练习。
02)抓坛子练习。
03)推砖或推哑铃练习
04)拧千斤棒练习
05)拍打座沙袋练习
06)皮条练习
07)插小豆桶练习
08)打踢吊沙袋练习
09)举石担或举哑铃练习。
以上各种练习是加强臂、拳、腕指的力度、硬度、强度。另有药方,每次练习后洗烫以舒筋活血。
而另据青岛、烟台等地专家经近30年的考证,目前得出另一个的结论:螳螂拳源自崂山。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介绍,螳螂拳已有300余年历史,并先于太极拳传出国外,自1990年以来,就不断有“海外螳螂拳”到崂山归宗,但武术和学术界对螳螂拳发源地一直多有争议。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关专家就开始对螳螂拳发源地进行考证,历经30年,到最近基本达成了一致,即螳螂拳源自崂山。
螳螂拳创始人王郎,原名于七,是明末清初著名农民起义领袖和武术家,在胶东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化名王郎,潜至崂山华严寺出家,法号善和,创立了螳螂拳。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