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鸭绿江口之外,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东沟附近海中的大鹿岛。大鹿岛隶属于东港市孤山镇,它不但是鸭绿江口中国一侧第一大岛,也是北黄海大陆架东端海域最大的一座海岛。
大鹿岛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大孤山镇南19千米的黄海中,是黄海北端我国最大的岛屿,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1.5千米,陆地面积6平方千米,由大鹿、小鹿两岛组成,互以浅滩相接,合称大鹿岛。
大鹿岛因山形似花鹿昂首于海面而得名,是丹东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岛上森林覆盖率达87.5%,林木蓄积量达3300多立方米,有银杏、香樟、黑松、木麻黄、柳杉、红杉、北美鹅掌楸等204科534属近1000种植物,基本形成以木麻黄为主并与其他常绿阔叶、落叶混交的层林,构成良好的植被。
大鹿岛环境自然、优雅,景色宜人,岛前环抱着360万平方米天然海滨浴场,为中国黄海最大的天然海滨浴场。大鹿岛是鸭绿江口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大鹿岛山岩高耸,冗立海面,形势威严而又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辽东总兵毛文龙曾在岛上驻守,抵抗金兵入侵,率众将士立下“指日恢复金辽,吾赤心报国”的誓言。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岛前的黄海上,民族英雄邓世昌及700名将士和“致远”等4艘战舰分别牺牲和沉没在大鹿岛海面。
如今,岛上高耸着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塑像。在主峰上有明代的旗语台、西山上的明代炮台、山巅海滨之间的石砌马道以及发掘出土的大刀、头盔、炮弹等,无不铭刻着昔日的烽火。而东山头英式的灯塔、丹麦的别墅,又增添了大鹿岛的异域风韵。
在这里参观古迹、眺望海景之时,追忆当年激战的场面,缅怀壮烈的勇士,无不令人感慨万分!
此外,大鹿岛上还有二郎石、嘎巴枣树、滴水湖、老虎洞、骆驼峰、毛文龙碑、海神娘娘庙、英式导航灯塔、丹麦教堂遗址等景点。岛前环抱的月亮湾、双珠滩是天然海滨浴场。大鹿岛风景秀丽,盛产虾、蟹、鱼、贝等数百种海产品。目前岛上已建成各类宾馆、招待所及渔家小院等旅游设施。
大鹿岛原本是一座无人居住的荒岛,根本没有名字,最初有名字时也并不叫大鹿岛,叫“骑山岛”。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古怪,叫起来也有点别扭,但它却蕴含着大鹿岛先民——第一代闯关东的拓荒者们对远在山东和河北的生身之地的遥远的思念和深长的眷恋。
据说,最早来大鹿岛安居的人家只有三户(有说为王、于、李三姓,有说为毛、马、刘三姓)这三户人家上岛后,最初并不是靠打鱼为生,而是凭着从老家带来的那把老镢头和一身力气,开荒造田,种地打粮。他们成了这座无名荒岛上的第一代拓荒者和“占山户”(最早拥有原始土地垦殖、使用权的人家)。不倦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使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活,有了可以立足栖身的新的家园(他们是从山东和河北的老家一路流浪、一路乞讨、一路寻觅安身之地,最后才来到大鹿岛的),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日子。
于是,过上自给自足农耕日子的拓荒者们在劳作之余、佳节之期,自然要想起远在大海那一边的山东和河北的老家,自然要思念老家的那片故里热土和父老乡亲……但,那时候他们没有船,不可能想老家了就驾船渡海回去看看。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盘缠骑马乘车从陆路回去。他们想老家的时候只能爬到岛脊背的高处,面对无边的大海,向老家的方向翘首遥望,以解思乡情愁……就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便把站在脚下的岛想象成骑在胯下的一匹奔驰的骏马、一条腾飞的蛟龙,带着他们的思乡之情向老家飞奔而去……
于是,这座无名的荒岛便有了最初的名字——便叫做了“骑山岛”。
后来,岛上人家逐渐多起来,便有人发现岛的形状颇象一只卧在大海里的梅花鹿,岛上人便依据这一发现,按着各自的猜测和想象,推衍、演绎出梅花鹿投海变岛的各种传说。
于是,东港市境内及周边地域也便渐渐有了诸多版本的关于梅花鹿投海变岛的民间传说流传开来。其中的一则说:
相传天宫中一仙女私自下凡,与杨三郎结为夫妻。玉皇大帝闻知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仙女回宫问罪,仙女奋力厮杀突出重围,化为一只美丽的梅花鹿跃入海中,神兵穷追不舍,用箭射之,鹿中箭身亡,化成一尊巨石,露出海面便成了今天的大鹿岛。
于是,依据此类传说,最初的“骑山岛”便改名为今天的大鹿岛了。
其实,所谓梅花鹿投海变岛不过是人们的猜测和想象而已,大鹿岛最初并不是海洋中的一座岛,而是陆地上的一座山。
在地球发育成型初期,大鹿岛同它现在隔海相望的大孤山一样,都是在地壳最初的“地质构造升降运动”——即所谓“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山。后来,随着地球逐渐发育成熟,地质构造“进入全新世初期,地壳再次下降,发生海进”,上涨的海水淹没了大鹿岛和大孤山周围乃至更远的大片陆地,使原本是陆地上一座山的大鹿岛和大孤山一起都变成了海洋中的岛屿(确切地说,大鹿岛当时只是露出海面的一丛石礁)。大鹿岛西口山崖上的“壶状缝隙”(常年滴水不断,人称“滴水壶”,为大鹿岛一大自然景观)和大孤山南半山坡上的“圣水宫”滴水洞等,都是在当年的那场大规模、长时间的“海进”过程中,海水持续猛烈冲蚀山体留下的遗迹。
再后来,“地壳又缓慢上升”,引起“海退”,原来被淹没的陆地慢慢由北向南脱离海水,大孤山才又变成了山,大鹿岛才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成了一座真正名符其实的海岛。
无疑,大鹿岛是造物主创造的神奇的土地,是造物主从大海的浴盆里捧出的瑰丽的明珠;是大鹿岛先民发现和开辟的、留给大鹿岛子孙后代立足栖身、生存发展的理想的家园。
在岛上,晨观日出暮送夕阳是很平常的生活,这着实让人羡慕与感叹。每遇大雾或雨后初霁,整座小岛就会掩在云海之中,在风和太阳光的作用下,渐渐地露出岛的轮廓,如一条巨蟒游于云海之中。如果光线、风力和云雾等条件吻合,还会出现“地佛光”以及海市蜃楼,似真似幻,让人如同置身于虚幻飘渺的仙境中。至于夕阳西下的“火烧云”胜境,在陆地上更是绝对看不到的。
大鹿岛前的月亮湾,是一个天然浴场,海岸线长3公里,纵深1公里,坡降只有1米。滩沙细腻无海底礁石,为全国少有的优质浴场。游人可在滩上追波逐浪,乘船游弋海上。
入夜,岸上霓虹灯倒映海中,五彩斑斓,岸上灯,水中灯,交相辉映,令人目眩。而到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岛上人家都要到滩上送海灯,月亮湾又成了一个灯的世界。有许多外地游人为此特意赶来观海灯。
大鹿岛月亮湾北侧的小山上,居然生长着一棵有300多年树龄的嘎巴枣树,那枣又大又圆,成色又好,吃到嘴里甘甜如饴,舌香口爽。
最值得去的地方便是岛西口山崖处的“滴水壶”了。那是一处同样神秘而充满了仙气的地方,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水潭。滴滴答答的泉水不知从何处源源不断地流入潭中,清澈甘甜。掬一捧圣水下肚,暑气顿消,而且还神清气爽。
延伸阅读
走进辽东半岛鸭绿江入海口岸,一座兀亢海面、形如马蹄,面积约6.6平方公里的小岛映入眼帘。素有“火眼金睛”美誉的辽宁省军区大鹿岛观察所就坐落于此。
大鹿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总兵毛文龙,曾在岛上驻守,抵抗金兵入侵,率众将士在岛上留碑文以铭志:“吾赤心报国,忠义指据于此。”哨所西南15海里处,是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古战场。每当哨所官兵回忆起英雄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壮举,一股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军人意识便涌上心头。
哨所担负的观测区域,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大洋河口,面积有数千平方海里之广。为练就一身过硬的侦察预警技能,哨所官兵把每一次上机观测、每一次站岗巡逻、每一次体能训练、每一次技能比武,他们都带着“以古为鉴、以史为镜”的雄心壮志,扎实、踏实、务实地练好“看家”本领。
建所60年以来,守卫在这里的哨所官兵始终弘扬老海岛精神,无怨无悔地守卫在祖国的东方。经过历代官兵不懈努力,昔日贫瘠的大鹿岛焕然一新,建起了图书室、娱乐室,联通了政工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一代海防营房。
青春与军旗相伴,责任与使命共存。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官兵以岛为家,守岛卫国,哨所全面建设连年跃升,先后3次被沈阳军区评为雷达红旗观察所,连续6年被省军区树为红旗雷达观察所。(牛辉)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