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与槟榔屿,都跟潮州人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潮州人有食槟榔的习俗,而且是待客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春节客人来拜年的时候,在客厅上摆一个果盘装着槟榔(谐音为“宾临”)和柑桔(寓意为“大吉”)用以敬客,寄寓新春之际“宾临大吉”的好彩头。
据记载:“潮俗喜食槟榔,嫁娶以之为礼。”(民国《潮州志·风俗志》)“朋友往来,不具酒食,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叶槟榔,无时择口。”(清周硕勋《潮州府志》)“日食槟榔口不空,南人口比北人红。”(清代《澄海县志》)因旧时潮州人喜欢在口中细嚼槟榔,咀嚼时包上叶,其汁呈红色。
另据史籍记载,清代时有从潮州船运槟榔往北方贩卖者。名著《红楼梦》中,就有贾琏为引诱尤二姐而死皮赖脸地索讨槟榔吃的情节。可见清代初期食槟榔的风气很盛。潮州俗语也有“嘴含槟榔面抹粉”之说,反映了食槟榔曾一度是潮汕妇女的时尚。到了清代后期,随着地理气候环境的变化,槟榔在潮汕地区绝迹,人们就用跟它味道功效相近的橄榄代替,并且竞相仿效,风行城乡。正如府志说的:“(潮人)平日喜食槟榔,今此风已替……庆吊则以橄榄代槟榔,然仍袭槟榔之名。”由于人们不愿意改动那句新年伊始想听的吉利话:“宾临大吉”!便把橄榄叫做槟榔,逐渐相沿成俗。
槟榔是一种热带植物,现海南和台湾南部仍有种植。古代潮州或有种植槟榔树,因为明代《潮州府志》上有记载:“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铜,节如桂竹,森秀无柯,顶端有叶,叶似甘蕉,其实味苦涩。”槟榔树类似椰树,在末端叶下结果,呈青铜色,外形酷似橄榄,壳厚,内有白色果肉。因槟榔味辣而甘,且有去湿消暑,祛病杀菌,消食提神的作用,故从前人们都用槟榔敬客。
槟榔屿因盛产槟榔而得名,又称槟城、槟州,位于马来半岛北部、马六甲海峡之间,素有“东方明珠”之美誉。中国人在明朝初期的永乐年间(1403-1423)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即已知道它的存在。自从茅元仪的《郑和航海图》将该地称为槟榔屿后,“槟榔屿”就成了官方文书和民间通用的一个雅洁名字。
潮州人在槟榔屿的历史悠久。槟榔屿与安南、暹罗、新加坡一样,是潮州人移居海外最早的发迹地。早在18世纪初,潮州人就已经在槟榔屿开荒拓野,建立了马来半岛最早的华人种植社区。当年,由于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人民贫困经济萧索,加上“地少人稠,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者十居五六”,逼使潮州府属九邑一厅人民,以各种身份和类型,带着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希望,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发,借助东北季候风的吹刮远航来到正在开发中的槟榔屿。从流传久远的潮州民谣中,可以窥见当时潮州人“过番”的辛酸历程:
“一船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与妻房。”
这首民谣展现了当年移民潮中,众多的潮州人远离家乡亲人,无可奈何去过番的情境。
“洋船到,猪母生;乌仔豆,“舵”上棚。
洋船沉,猪母眩;乌仔豆,生枯蝇。”
此则反映了过去一个漫长时期,潮州的民生经济与南洋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互相联系,红头船的沉浮与潮汕侨乡千家万户的命运息息相关。
“嫁着过番翁(丈夫),有安当无安。
嫁着做田翁,日双夜也双。”
“前世无修身,嫁着夫婿去外洲。
去时小生弟,返时留白须。”
南洋各地早期的潮侨多极穷困。由于他们多数系苦力出身,除了受西方殖民者掠夺榨取外,还要受雇主的盘剥,自身生活尚且难保,更无暇顾及家乡妻儿。以上歌谣反映了华侨眷属的哀怨:有的乡女半辈子守活寡、丈夫过番几十年才回来一次;有的丈夫一去杳无音信;有的过番后娶了“番婆”······而她们却一生苦等,忍受着难熬的孤独!潮州妇女向以勤俭持家、守节尚贤的特点著称于世。这一群体的存在,对于社会安定、家庭和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潮州民谣《心慌慌》则生动地描写了当年潮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表达了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奋斗决心:
“心慌慌,意茫茫,上山做苦工;
日出给伊曝(晒),雨来给伊淋。
所食番薯糜,所扛大杉楹,
所做日共夜,所住破寮棚。
草底有蛇毒,山顶豺狼恶,
树高林又密,唔知东西“甲”(与)南北。
一日拖磨咬牙根,一夜倒落难合目;
何日返唐山?厝来起,田来“辖”(买)!”
数百年来,移居海外的潮人在侨居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海外潮人人口已超越原乡本土。究其原因,除了潮州人是高素质劳动力外,更重要的是性格因素。潮州华工成为各类雇主竞相雇佣的对象。在槟威和霹雳拥有广袤蔗园的蔗糖业巨子、潮侨领袖许武安(1837—1906年,祖籍潮安彩塘宏安,1870—1904年任槟榔屿韩江家庙总理)和他的姐夫纪来发(原籍澄海,拥有华都蔗园)就都承认:他们的员工几乎全都是潮州人。他们之所以愿意雇请潮州华工作为蔗糖生产员工,并不全因为是乡谊关系,而是潮州老乡温驯与服从的性格。
欧籍园主与行政人员的观察与供证,更证实这一品质。槟榔屿北赖园的经理布朗坦言,他更愿意雇请潮州华工,因为“潮州人是更优良的工人,也较容易管理。”潮州华工受雇时通常要签订每年工作360天的契约,但他们有时在200天内即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拼搏与专一的潮人特质更显现无遗。
槟榔屿潮人在长期与侨居地人民共同生活中,在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同时,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社会并传播自己的乡邦文化。他们以精明务实的态度和豁达开放的心态,吸取了海外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养分,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发生嬗变——从封闭、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心态转变为开放、冒险、诚信以及功利的商业文化心态。从这些移居海外的潮人身上,大都可以看到他们对潮州文化的扬弃:他们不但继承发扬了潮州人勤俭刻苦、精明务实、团结拼搏等突出的优点,而且表现出乡土情愫更浓、更讲团结互助、更加开放宽容。因此,当这些“番客”回到“唐山”时,其“顽强固执精神使他们的国内同胞们望尘莫及。”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
鱼的价格有高有低,并且鱼也遵从物依稀为贵的市场,越是难以捕捞到的鱼,越是名贵,很多人对于名贵的鱼都非常地向往,或是吃,或是把它们当作宠物养,知道能满足自己地需求就很满足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名贵地...
图瓦卢传统用餐方式乃保留原始的手抓法,不使用刀餐汤匙等餐具,客人席地而坐,地上铺满林投叶编制而成的手工席子。食物放置于长桌上,取食方式类似西方的buffet,由客人自行取用。土国传统男尊女卑,并重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