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桃”有着极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标志。桃木被认为可以驱邪避凶;桃枝可以消散晦气;桃花象征着坚定不移的友情和爱情;桃园甚至成为了“忠义”的代言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使得“世外桃源”成为千百万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地”。桃的果实也被赋予了“成仙得道”、“延年益寿”的寓意在内。那么为什么桃子会被认为具有长寿的功效呢?又是如何被国人所接受并广为流传的呢?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培育桃的国家,最晚至唐宋时期中国就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桃树嫁接技术。在浙江发现的河姆渡新石器部落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野生桃核。可以看出在我国对桃的食用和种植栽培都有悠久的历史。从侧面也可以说明中国人对于桃的感情在远古就已经开始了。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也有许多关于桃的记载出现,可以证明在当时桃已经是人们经常接触和食用的食物。
在《山海经》、《列子》中都记载了夸父的传说。夸父追逐太阳,因长途跋涉最后渴死。而他手中的杖则发育成长,形成一大片桃林。夸父身为神的后代,有“巨力”、“耐奔”、“可长徙”等神力。当夸父死后身边的手杖吸收了他的神力演变为桃林,使得桃也有了这些神通。人们相信吃了桃就可以获得这些神力。也象征着远古部落时期人们“逐水原而居”的生活状态,渴望获得能够长途迁徙的力量。而能够长途迁徙的部落更具有生存能力,这也是桃能够代表长寿寓意的最原始解释。
《黄帝书》中记载了鬼域的度朔山上有一颗巨大的桃树,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就在这颗桃树下监察万鬼,如果发现有鬼为祸人间就用桃树惩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中鬼是会害人性命的,鬼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死亡。而桃树可以驱鬼辟邪,自然也就有了避免死亡,进而引申出长寿的寓意。
后羿曾为民除害,射落九个太阳,还驱逐了众多野兽,保护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当后羿被弟子逄蒙用桃木棒杀死后就被封为宗布神,手持那根桃木棒管理天下的鬼魂。对于鬼的驱除可以产生长寿的含义。又因为后羿保障了的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使人民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安稳生活,也催生了与他有关的“桃”可以增加人的寿命的说法。更引申出桃具有促进生产的功效。
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部传入的佛教在国内推广与流传的过程中都结合并发展了许多本土意识,其中桃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桃在被道教、佛教吸收发展的同时也对两教的流行起到了一定作用,两者达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和影响。也使桃成为成仙、长寿的标志符号。
在许多道教的经典中都有关于桃的记载。东晋葛洪的《汉武帝内传》有东方朔盗取西王母仙桃三枚食用后寿命增加的故事。西王母在先秦的古籍中经常送人长生不老药,到了魏晋时就已经通过道教的宣传变为食用仙桃来长生不老了。而长生不老就是成仙的标志,至少在东晋时桃已经被看做是可以使人成仙的食物了。
另外《庄子》有桃枝可以驱邪的说法;《太平经》有吃桃可以增寿的记载;《遁甲天书》中记录了使用桃制作仙丹的方法;《正一经》论述了桃是五脏中心的象征,可以补充“心”。《神异经》、《广成拾遗记》也都有吃桃可以与天地同寿的说法。其后桃在道教典籍和道家法场中更是发挥了巨大的标志性作用。比如许多道士在做法事时会使用许多桃木道具,如桃木剑、桃木弓、桃印等。绘制的符印中也也有种类繁多的桃符,大多是驱灾避难、除魔消祟的功效,更有专门替人求取姻缘的“桃花符”等。这些桃的标志也成为了道教的标志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信奉。
佛教起源于古天竺地区,东汉时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在佛教最初的经典及教义中并没有桃出现,可见当时的印度并没有桃。后来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桃也是其中之一。
南朝时的高僧广志及其弟子创作整理的《盘桃经》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结合了中国文化中“桃”标志的具体体现。在该经书中广志及众弟子论述了他们如何在桃林中参禅悟道以及桃与佛的关系。而区别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佛教传播区域,中国区域内独有桃木、桃核手串也与广志的《盘桃经》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另外许多庙宇的梁、柱上都雕刻了桃及桃树,用以象征佛法广大、与天地同寿之意。两宋时的高僧和彦结合道教中的乐礼改良、发明了多种佛教法事乐器,并装饰了桃的形象,如锣、罄、木鱼等。
道、佛两种宗教在中国传播时使用并发展的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人对于桃的印象,也使桃作为长寿与成仙的象征得到了国人共同的认知。尤其从唐宋时期起,道教与佛教的交流、碰撞加大,桃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更大推广。
中国体系庞杂的民间故事传说以及历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跟桃有关的故事流传,而且大多都是与修仙、长寿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桃作为长寿的表象意义。
民间流传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因此每年这个日子都会在天宫摆蟠桃宴。许多凡人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王母的蟠桃后羽化升仙和长生不老的。比如汉代的刘安、东方朔、费掌房、张道陵、晋代的葛洪以及八仙等。另外南极仙翁的寿桃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佳品,不仅凡人想要得到,各种妖魔鬼怪也都是想方设法、不择手段的希望吃到仙桃。孙膑拜寿的故事也是用仙桃孝敬母亲,使母亲能够长命百岁。
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神话题材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关于桃的演绎。《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蟠桃宴已经是人尽皆知的桥段,书中就详细说明了各种蟠桃能使人增加的相应寿命。《三国演义》中也有南斗、北斗用仙桃赐人长寿的段落。《封神演义》中也有大量桃木剑除妖、吃仙桃增长法力的情节。《济公传》、《镜花缘》中更有桃花仙子下凡赐人长寿的故事。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播时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加深、推广了桃具有长寿、成仙的功效,使人们口口相传深信不疑。
民间一直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历代医书中也大量记录了桃及桃树可以治疗某些疾病或具有某种养生功效。这是在广大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之中观察、总结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也得了部分的印证。
桃本身形状类似于人的心脏,根据中国传统医学“以形补形”的理论,人们认为桃子可以补充心脏的某些机能。桃子的营养价值高,也确实具有补血和益气的功效。而且桃子的产量比较其他水果相对高,收获期也较长,在某些特殊时期可以当做口粮食用,这在自然灾害频仍的时期特别具有价值。
《齐民要术》中就有通过采摘野生桃子使灾民度过灾年的记载:“甲申,京畿旱,流民以外邓为食”。可见桃对于古代中国人的确起到了延年益寿的功效,至少在饥荒中可以作为食物延长人的寿命。
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东晋的《肘后方》则有:“得心痛,东引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半升顿服,大效”;“足上生疮,桃叶捣和苦酒敷之”的记录。《岁时广记》也记载了:“三月三日,收桃花渍酒服之,好颜色,治百病”。可见桃自古就被人发现具有活血、祛瘀、驱除寄生虫等功效,还可以治疗心脏病、皮肤疮,甚至还能美容。《本草纲目》总结了桃的药用价值,并根据桃的不同部分对应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做了详细的记录。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