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把本来普通不过的口罩,推上了高点。口罩好像和我们的现代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它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口罩的历史。
古代的口罩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脸上绑块布片就成。日本忍者的面罩看上去更精致一些,包得更严实。他们的目的与卫生事业无关,跟当今明星有得一比:让人认不出来。另外一些古人脸上遮块布的目的就高尚得多。历史记载最早的“类口罩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俗人的气息是不洁的,因此在进行宗教仪式时,要用布包住脸。波斯教古墓墓门上的浮雕中,祭师就带着“口罩”。
还有一种职业的人群同样在脸上围块布,:总算跟卫生搭上点关系:食品卫生。据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有人考证说那块布不简单,是用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马可·波罗随手记这么一笔无非是个闲闻逸趣。可就有人认定这是中国人发明口罩的实证,根据这项记载,后来世上有口罩一物原来是与中国元代怕口气重的太监污染了皇帝要吃的食物有关。中国这项伟大的发明让马可·波罗转了道手,就让欧洲的人学了去。
在欧洲,早年医疗产业被巫师所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瘟疫盛行时,医生四处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汉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骚扰追打。医生只好用纱布遮住面目,让巫师认不出,以防遭到报复。
1861年,巴斯德用实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中有细菌存在。为了排除杂菌,巴斯德于1886年创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国化学家廷德尔建立了间歇灭菌法或称廷氏灭菌法。1876年无菌外科创立。同年,德国人科赫分离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则。
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效法。
这种口罩,只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它包扎得既紧又不舒服。1897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的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缺点。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就将衣领翻上。后来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丽地诞生了。
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预计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最新也有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印度北方的大片庄稼无人收割,波兰的土豆在地里腐烂,非洲和南美的大铜矿停止采掘,德国与瑞典之间、葡萄牙与西班牙之间的列车中断。新西兰议会因为有太多的议员卧病,暂时休会。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口罩已经成为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在脸上捂上口罩。
2003年,相信所有人都记住了“非典”期间的氛围。曾经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时冷清得让人不可思议,偶尔几个行人,面孔上也罩着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平常名不见经传的口罩顷刻成了抢手货。原来只卖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到了论“层”而卖的地步:8层,3元;9层,4元;12层,6元。最昂贵的所谓“高科技口罩”已达每只近百元的天价。美国新泽西州不少华裔相继订购口罩寄送中国亲友,导致该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货。
但人们被“非典”恐吓得差不多了,逆反心理就开始作怪起来。报道上说,北京一对老夫妇上街,老先生的口罩上写着“一夫当关”,老太太的口罩上则写着“万夫莫开”,甚至王府井商业区街头的人物雕像,也被北京人戴上了口罩。各种活泼的有卡通图案的五彩口罩不断出现,口罩上“Kiss me”“我不怕”“众志成城”等字样层出不穷。
再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使医用类口罩达到一时短缺,甚至N95型口罩“一罩难求”的境况,都证明了非常时期,口罩变得愈发重要。
现在,甚至在时装之都巴黎和米兰的T型台上,都出现了好几个系列的口罩时装秀。媒体也不停放大口罩上的乐观情绪,各种口罩秀被拼合成大图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口罩带来的肃杀之气被轻松搞怪的图案渐渐消解。口罩的艺术化已经让它本来的功能作用和后挖掘的装饰作用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甚至相互融合。它的停留场所也从户外渐渐地转移到室内。甚至成为送礼佳品。
说到底,不论怎么搞笑,口罩仍然是戒备和防范的工具和象征。中国古代闺阁中的小姐常做的动作就是用帕子掩口,在外人面前遮住自己的牙齿和表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手帕的移除和赠与,象征着去除两人之间的障壁,建立亲密关系。比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回就是“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丫头小红把手里的帕子故意丢给贾芸,私传信物。而黛玉也将几块用过的旧帕子送给宝玉做纪念。
1979年,日本出现了一个现代版本口裂女的都市传说,后来被改编成了恐怖电影。传说,有个女子因整容手术失败而导致嘴巴裂开,最后羞愤自尽,沦为怨鬼。这个鬼魂会在多雾的夜晚带着口罩出现,询问放学回家的孩子自己漂不漂亮。如果回答漂亮,她就会摘下口罩再次询问。如回答不漂亮,她会用剪刀斩杀小孩;如回答漂亮,她便会把小孩的嘴巴剪开,让两人一样“漂亮”。这个传言曾横扫全日本的校园,闹得最凶的地方学校甚至停课,引起社会大众的极度不安。这个故事很明显地暗示出口罩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和物理藩篱。
回溯历史,口罩让我们身处喧嚣人间又仿佛遗世独立,在我们与世界之间建起一道隔离墙,带给我们安全感,同时也在散布一种恐惧的气氛。口罩的历史,也是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历史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双簧戏”在北方各地较为普遍,在南方就比较少了。“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起源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
我的家乡是在湖南省平江县的一个村子,虽说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但是许多地方的庆祝方式以及过年方式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我们那边是怎样过春节的。除夕那天我们叫辞年,在上午我们会去附...
提到欧洲或许首先想到的会是德国,与众不同的文化和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配合独有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的朋友,那么德国境内十大城市都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本站来一探究竟吧!德国十大城市排名1、柏林2、慕尼黑3...
结婚生育,繁衍后代,此乃人生之大事、喜事。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渐渐长大成人,主家一般要举行各种仪式,庆贺家庭添丁进口,并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成龙成凤。分娩 旧时孕妇临产,家人急速请来接生婆为婴儿接生。接生...
惠山位于无锡市西郊,山脚下的泥土非同寻常,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有“惠泉山下土如濡”之咏。这里土质细腻,粘度较高,可塑性强,是制作泥人的天然良才。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的乡民便在...
古代赞美女人的经典的十九首诗一肤若美瓷唇若樱,明眸皓齿百媚生。亭亭玉立柳腰细,说话笑声燕语莺。二幽兰芳草回眸笑,嫣然婉媚如月明。美目盼兮眉柳叶,巧笑倩兮若吹笙。三山水不厌高与深,沈吟至今青子衿。呦呦鹿...
普贤菩萨,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或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普贤菩萨。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
陕菜包含的口味很多,东府,西府,陕南,陕北都是陕西的菜,下面介绍一下东府蒲城当地的美食。1、八宝辣子八宝辣子夹馍,看一眼就让人口水四溢,恨不得咬一口才过瘾!尤其是蒲城特色的椽头蒸馍夹上诱人的八宝辣子简...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定为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不是的。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
乌克兰人结婚,从说媒、相亲、订婚到婚礼,有一整套习俗。有专职的媒婆,常用“你家中有奇货,我手头有买主”来当开场白,探听口气。如果女方的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和媒人一起绕桌走三圈,再对神像画个十字,然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