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少将是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也是唯一的开国女将。
1908年2月,李贞出生在湖南浏阳县小板桥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民家庭。李贞有姐妹6人,小妹妹出生两天,父亲就因病撒手人寰,只留下两亩薄田,几间草房。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孤儿寡母生活难以维计,母亲无奈眼含泪水将6岁的李贞送去给人做了童养媳。
1926年,18岁的李贞投身革命,并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大革命失败,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湖南,反动派四处追杀共产党人。革命意志坚定的李贞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秘密联系上几个同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转入地下继续革命。
此后,在党的领导下,浏东游击队成立,李贞担任了游击队士兵委员长。虽然是女同志,但李贞性格倔强,战斗十分勇敢。李贞带领游击队员利用群山与敌人巧妙周旋,拿着简陋的武器坚持武装斗争。在一次战斗中,游击队被敌人围困,弹尽粮绝之际,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李贞纵身跳崖,万幸的是被树枝挡住幸免于难。
1928年,在攻打张家坊团防局的战斗中,一批游击队员化装成秋收短工,把枪藏在禾桶里,混入街头做内应,另一批化装成迎亲队伍。李贞假扮新娘,乘坐花轿,游击队一路吹吹打打,大模大样,趁敌不备之时,便一拥而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经过短短半个小时战斗,张家坊团防局被连窝端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各地红军相继开始长征。李贞随红二方面军行动,长征途中,被任命为红六军团的组织部长。长征出发时,李贞已怀有身孕,但她既要随部队一起行军打仗,又要做党团工作、干部工作、收容伤病员,每晚还要统计伤亡数字,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在部队进逼昆明、横扫滇西的作战行动中,李贞腹中胎儿流产。频繁激烈的作战行动使得李贞无法休息调养,从此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敌后抗日前线,许多优秀中华儿女加入抗战队伍。为了团结广大妇女投身抗战,培养高水平妇女干部,在毛泽东提议下,延安创办了一所妇女干部学校。担任八路军12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的李贞服从组织安排从前线回到敌后,担任了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李贞领导妇女学校建立起全新的办学模式,为敌后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妇女干部。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人民解放军被迫迎战,解放战争随之展开。这期间,李贞随第一野战军转战西北,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征尘未洗的李贞又随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担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并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军衔授予典礼上,周总理亲手将少将军衔命令状授予李贞,并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代表了革命战争年代万千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巾帼英雄,她的荣誉是党和国家、人民给予的至高褒奖。
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获得军衔的女同志可谓凤毛麟角。据1956年2月《评衔工作总结》统计,全军军事行政和技术干部中,授予准尉以上军衔的女性有4665名,占当时准尉以上该类授衔人数的0.82%,其中大校、上校各1名,中校7名,少校34名,大尉143名,上尉293名,中尉797名,少尉2651名,准尉748名。唯一获得少将军衔殊荣的李贞属于政治军官,不在上述统计内。
人民解放军妇女干部的授衔,历经曲折。评衔工作之初,军委、总部曾多次召开会议和下发文件,强调“妇女同志由于生理、生育等方面的原因,难以适应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严格要求”,因此实行军衔制时,规定“女同志应大批转至地方工作或学习,有的要复员当家属”“军、师及其以下机关、部队,除师属卫生营外,不论任何职务,一律不得留用妇女工作人员。
只有省军区及其以上的机关和后方机关中的部分职务,可以酌情留用妇女担任”。当时,全军副排职以上的4万余名妇女干部大批被安排转业、复员,或者改为职员干部。
全军多数单位提出了意见,认为对妇女干部授衔条件限制过严,要求适当放宽。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委情报部部长的李克农专门向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总参谋长粟裕反映,要求对参加情报工作的妇女同志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放宽授衔和转业限制。
为此,1955年4月至9月,总干部部又先后两次将妇女干部授衔范围进行了扩展。即使如此,最终荣获军官军衔称号的女军官也只占全军授予军官军衔人数的不到1%。
1955年9月27日晚,授衔仪式结束后,华灯初上,乐声悠扬,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草坪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酒会。出席宴会的将帅们身着礼服,佩戴金色勋章,在夜幕灯光下显得格外光亮照人。晚宴现场,李贞和她的丈夫甘泗淇上将这对唯一的将军夫妻,无疑是当晚的“明星”,众多将帅纷纷给他们夫妇敬酒以示祝贺。
甘泗淇,原名姜风威,1903年12月21日生于湖南宁乡县楠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党组织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正式改名为甘泗淇。
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经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介绍,在贺龙亲自主持下,李贞和甘泗淇结成一对革命伴侣。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后,贺龙在一次总结会上,称赞甘泗淇、李贞夫妇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抗战期间,李贞根据组织安排到后方担任了妇女干部学校校长,甘泗淇则作为120师政治部主任一直奋战在抗日前线。解放战争时期,甘泗淇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李贞任政治部秘书长,二人一道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一系列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李贞与甘泗淇无暇共话桑麻,又携手共赴沙场,二人随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甘泗淇担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贞则被彭德怀亲点为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二人胜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从朝鲜凯旋,又一起担起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任,甘泗淇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李贞任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部长。
遗憾的是,李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失去了生育能力,这对将军夫妇没能生儿育女,但他们先后抚养过20多个烈士遗孤和亲朋战友的孩子。李贞常常因为看到战友们膝下儿女成群,其乐融融,想到自己不能生育而充满内疚,觉得对不起甘泗淇,便对丈夫说:“老甘,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离婚吧,你再娶个妻子,给你生个孩子吧。”
对此,甘泗淇只说了一句:“我要的是爱人!”这句满含坚贞之爱的语言,让李贞这位坚强的女将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李贞与甘泗淇这对革命伴侣因共同信仰和事业结缘,在漫长而又艰苦的革命征途上相濡以沫,共同书写了绚丽的人生画卷,将军夫妻、恩爱将星成为美谈。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