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在中国大地分布十分广泛,而长白山的石文化更是绚丽多姿。
石,既壮美了长白山景观,又赋予这座名山丰富的文化色彩,如避风石、洗儿石、濯足石、补天石等,这是一组环绕天池、有着丰富传说的名石。
避风石在汩石坡上。长白山上风大气温低,登山观天池者如遇寒风,常借此石避之,故名避风石。昔年刘建封(号“天池钓叟”,清末奉天候补知县,曾奉命勘察长白山,著有《长白山江岗志略》)曾三至石前,坐下休息,并在石上刻下“天池钓叟到此”。《白山纪咏》有云:“石边镂字者,也是避风人。”
洗儿石在石虎滩下,迎临天池,高七尺余。传说七月七日,有天女抱儿洗于石上。后来有人在石旁拾到小儿衣物一件,“领袖如恒,惟无缝,淡黄色,软如绵,疏如葛。入水不染,入火不燃,有异香,终日不散。知非人间物什,袭藏之,经月余失所在,始终未获”。这块石头便依传说被命名为洗儿石。
补天石是天池景观一绝,它位于天池出水口闼门西侧,是一块长约50米的弧形石,形如“天”字的一捺,故名补天石。补天石表面光滑平坦,在其邻近乘槎河一侧还有若干块巨石,传说这些巨石是远古时代女娲补天所遗弃的石头,为长白山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濯足石在金钱泉下,昔年桦皮河猎人刘翔,常见一位僧人濯足石上,故名濯足石。
星星石在避风石南,石形圆大,相传夜有异光,故名星星石。
瑰丽多彩的石头,还为长白山开拓了广阔的经济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松花石、浮石等。
松花石,吉林省特产。由这种石材制成的松花砚,为清代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据《吉林通志》记载:“松花玉,亦曰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玉色净缘,光润细腻,可充砚材,品埒端歙。”意思是说,松花江边出产的松花砚,质量可与端砚、歙砚等传统名砚相媲美。
松花砚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乾隆皇帝曾御制砚铭曰:“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砚,纯粹精。”这里的“天汉”,即指松花江。乾隆又在御制诗中说:“混同江产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作砚材,发墨与端溪(广东出端砚处)同,品在歙坑(安徽出歙砚处)之右。”
松花砚早在明代已有少量生产,到清代经吉林将军进贡皇室,成为“御砚”。长白山地区为清始祖发祥之地,长期实行封禁政策,因此来自“龙兴之地”的松花砚便成为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砚石采坑鲜为人知。但是封禁并未将其埋没,近年来松花砚以其独特的风采重新获得世人的关注。松花砚具有质地坚实、温润如玉、发墨益锋、贮墨不涸等优点。与其他名砚相比,松花砚的独到之处有四:一是声音清脆,扣之如铜。有的名砚扣之如木。二是色彩丰富,点线兼而有之。一般名砚颜色不超过两种,松花砚兼有翠绿、绛紫等不同色调。三是石品众多,独显风采。依松花石天然生成的纹理、图像,可划分为“松花静水”“松江荡水”“赤柏纹”“紫袍绿带”“金镶玉”“龙眼”“静绿”等十余种。四是以石(玉)制盒,独树一帜。端、歙、洮等名砚皆以木盒套砚,唯松花砚受清朝皇帝青睐,多以叶腊石、软玉等雕盒套砚,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松花砚即为这种款式。
浮石,亦称“磨刀石”“江石沫子”,多孔而质轻。据《长白风物》记载,浮石大约形成于一万二千年前的长白山火山喷发时期。浮石用途很广,《本草纲目》将浮石列为中药,称其“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虫巢,白色虚体,入水即浮。性味咸寒,润下降火”。山区多用浮石磨刀、斧等工具,除锈快,效果好。浮石可作为混凝土构件、轻质骨料,还可用做化工领域的过滤剂、干燥剂、催化剂和耐火碳,也可作为水洗服的磨料。
长白山石美丽而又神秘,其中有一些石头承载着历史或自然的信息,或在地方史籍中留下身影,或遗留到今天,成为学者们研究历史的突破口,比如渤海国江东二十四块石、古伊通州七星石等等。
敦化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城内仍留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也有许多不解之谜,其中闻名遐迩的江东二十四块石当数“谜中之谜”。传说二十四块石源于渤海国时代,在敦化市境内就有江东、官地、海青、腰甸四处。石分为三行,南北排列,行距和间距基本相同,每块石头约有一立方米。二十四块石因何而设,史料中并无记载,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为停灵说;二为渤海王室纪念性建筑说;三为祭天与观星坛遗址说。二十四块石的存在,为研究渤海国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伊通县有七座火山,形似北斗七星,伊通河从中穿过,故有“七星落地”之美誉。据《伊通县乡土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伊通州在修建城隍庙时,挖出一块七星巨石。巨石上面带有霞纹和斑点,与伊通的山水地貌十分相似,另有一道蛇形纹蜿蜒其间,酷似奔腾的伊通河,整个画面俨然一幅“七星落地”图。州官急令人摆香案,祭神灵,并题联于其上。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