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安(312----385),西晋长乐郡扶柳县人(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扶柳村)。谓安平国或者常山,为误。
释道安是东晋时著名高僧、杰出翻译家。他致力于佛教中国化,被誉为中国“佛教领袖”。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原姓魏(一作卫),成名后自称释道安,简称道安。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他7岁(虚岁,下同),始上学。他学习儒家经典,书读两遍就能背诵,显现出超强的记忆力,乡邻们都感叹不已。
东晋(下略)太宁元年(323年),他12岁,出家为僧。因形貌非常丑陋,面黑,人称“漆道人”,而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从事田间劳动等体力活,但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
咸和元年(326年),他15岁,初显其才。他求师借阅《辩意经》和《成具光明经》等,利用劳动休息时间就读,皆能过目成诵,师异其才。师父给他一卷《辩意经》,约有5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过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一卷《成具光明经》,有近1万字。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得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师傅令他辅导经书,僧徒们见其貌不扬,故意提出质疑刁难他,他却都圆满给予解答。因而,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咸和六年(331年),他20岁,受具足戒。得到师父同意,自由出外游学。332年起,去行脚游学。
咸和九年(334年),他23岁,在河内(今河南沁阳)始收徒。
咸康元年(335年),他24岁,游学至邺。他入中寺事佛图澄为师。
永和四年(348年),他37岁,因师傅佛图澄圆寂,离邺回冀州。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境内佛教徒普遭厄运,许多僧人遭到迫害。于是,僧人们纷纷逃离邺地,成为难民。他预感“国运将危”,出走避难于濩泽(今山西阳城)。
永和六年(350年),他在濩泽给经书作序,有《阴持入经序》《道地经序》《十二门经序》《大十二门经序》。
永和八年(352年),他与僧辅、道护、竺法汰北上飞龙山(今河北元氏县与鹿泉县交界山,也称封龙山)。在飞龙山与道护等人讨论“格义”问题,指出“先旧格义,与理多违。”
永和九年(353年),他带领着僧人前往太行恒山(古北岳恒山,今河北阜平北),建寺立塔,大行弘化。
永和十年(354年),他在恒山立寺(五台山第一座寺院——恒山寺)传教,声名大振,随其受学、出家之人“中分河北”。在恒山时,跟随他的僧团,就已经达到500多人。
永和十二年(356年),受冀州武邑太守之邀,到武邑讲法。
是年,“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据襄阳胡中才先生、冀州王其谭先生考,“复还冀部”即复还冀州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
升平元年(357年),他在冀州信都举行大规模法会。
升平四年(360年),他49岁,出走牵口山。
隆和元年(362年),他率慧远等数百僧众往王屋、女休山(今河南济源西北)。不久渡河入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以草木充饥,栖居修学。
此间,他在河北省涞水县扩建了庆华寺。庆华寺鼎盛时期,有上、中、下三院,占地近千亩,有树万余棵,殿宇上千间,僧众数百人,是北京地区第一大寺。
兴宁三年(365年),他54岁时,带着400多人的僧团南投襄阳,南下途中,在新野分张众徒,自己带领僧团大部到襄阳,后发展到600多僧人。他在襄阳约15年,讲经、注解、整理经典,确定戒律,不遗馀力。
宁康元年(373年),他在襄阳兴建檀溪寺。檀溪寺有一座五层的佛塔,400间房屋。大佛塔,形制宏伟,令人赞叹。这五重塔绝非一般建筑:“最下为雁形,第二层作狮子形,第三层作马形,第四层作牛形,第五层作鸽形,名为波风越。”
相距连千里之外的凉州刺史杨弘忠,听说释道安建寺院,向檀溪寺“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遗憾的是,凉州距襄阳路途遥远,寺院建成,这位杨刺史的铜还没有运到。后道安用杨弘忠捐助的铜,在檀溪寺内铸造了一尊佛像。
宁康二年(374年),他撰写我国第一部佛经总目《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后散失。
宁康三年(375年),他开始铸佛像。这尊无量佛像,高达一丈六尺(约5.3米),栩栩如生,端详庄重。
太元元年(376年),他撰《合放光光赞略解》并序言,撰《淅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
太元二年(377年),晋孝武帝下诏供道安奉禄,等级与王公相同。前秦太史向苻坚上奏“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苻坚认为智人就是西城鸠摩罗什和襄阳沙门释道安。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苻坚命其子苻丕率步骑十万围攻襄阳。因秦军临城,道安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朱序挟持他于襄阳城内,“固守中城”。
太元四年(379年),他68岁时,被前秦苻丕将道安送往长安。苻坚甚悦。
在长安,他的僧团队伍十分繁盛,僧众人数多达数千人。
是年,他令昙摩侍(持)等译出《十诵比丘戒本》(或云《十诵大比丘戒》)一卷。道安写序,名《比丘大戒序》。
太元七年至太元九年(382~~384年),他组织僧人译经、自己作序。译出的有《鼻奈经》(亦作《鼻奈耶经》)十卷;《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四阿含暮抄解》;《阿毗昙毗婆沙》(或作《鞞婆沙论》)十四卷;《阿毗昙八犍度论》(又名《迦旃延阿毗昙》)三十卷;《婆须蜜》、《僧伽罗刹所集经》、《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等,他一一为之作序。
太元十年(385年),他74岁,二月八日,在长安五重寺圆寂。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