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戏是江西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因发源于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贡江)一带,故称东河戏。它的舞台艺术集昆腔、高腔、乱弹等多种声腔于一体,三种声腔齐头并进,风格独特、异彩纷呈,是赣南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河戏是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地区高腔的基础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黄调、桂剧、安庆剧、弋板、南北调、秧歌调等,发展成拥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其形成于赣州东面贡水流域,故称东河戏。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大约于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清初产生了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康熙兴国县令张尚媛《六言诗》注曰:“里人演剧,十日或十二日一本者为大戏。”大戏者,当即指此。
清顺治十一年,又由赣县商贾带回的苏州艺人组建了家族昆腔班,取名凝秀班。康熙二十四年,游客钟元弦于赣州域里看了《邯郸记》,并写下《客邸招饮观黄粱剧》诗句记叙。明末清初,高昆两班活跃于赣县、兴国各地。
清康、乾间,邻地的宜黄腔和北方秦腔、梆子乱弹腔开始传入赣南,继有西皮调从广西传进,至此,一个兼唱高腔、昆腔和皮黄乱弹诸腔的地方剧种便逐渐成熟而最后定型。
东河戏的剧目,高腔至今保存了明代弋阳腔连台大戏《目连戏》等27本、单折戏46本;昆腔剧本有《双熊梦》等整本五种,单折80出,而且皆标工尺曲谱。弹腔剧目有191个正本,208出单折,大都是蟒袍大戏。
东河戏舞台艺术集高、昆、乱声腔之大全。高、昆曲牌多达229首。连台大戏古朴雄浑,气氛热烈,保持了弋阳腔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特点。传统剧目又有青阳、四平两腔的委婉转折,一唱三叹。高腔曲牌,笙簧同奏,细腻典丽,世称赣昆;乱弹腔,板式多变,繁音急弦,与高、昆二腔竞相媲美。在表演技艺上,以钉耙长索、耍牙转眼和《五台会兄》十八罗汉桩的造型最为精彩。
东河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在嘉靖年间(1522—1560年),东河流域出现了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
据当地人讲,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还沿袭至今。“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在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乡间迎神赛会,必选男女姣童扮作神话传说中的神道仙佛及流行于戏曲中的人物,人们便肩抬游行于乡村之中。清顺治三年(1646年),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最长的一个戏班。“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目连传》,当地人最记忆犹新的是其“耙”。这指的是该剧有一些特技表演,耙是一种三刃铁叉,演出时常演员用耙不断向人的头部、腋部、胯部掷出追打,惊脸的动作能把观众看得自瞪口呆。《目楼传》正是通过这些高难度的绝技来表现剧情。《五台会见》中讲杨三良模拟十八罗汉神态,自有一套程式,惟妙惟肖。《铁树传》演许真君降伏孽龙,群歌群舞场面气势宏伟,动作奔放遒劲,所以受到当时人们,一致好评。“玉合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大,并派生许多戏班,且多以“玉”字取名,如玉喜台班、玉清台班。
时隔几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又从苏州来了一批昆曲子弟,在田村组建了以演唱昆曲为主的“聚雪班”(后改为“凝秀班”)。高腔、昆腔互相渗透,这两个班社的组建,标志着赣州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以昆腔为主的“聚雪班”的成立,当地有一个小故事,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由于在苏州年限已久,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买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弹腔艺术特色,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 -雪班”的演出非常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许多文人、当地士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其演出剧目主要是传奇名剧,如《长生殿》、《琵琶记》、《雷峰塔》、《金印记》、《渔家乐》等。
康熙时,东河戏又吸收宜黄调,简称“二凡”。咸丰后,又吸收桂剧西皮戏、安庆剧、弋板、削匕调、秧歌等;谜就使得东河戏乱弹腔形成以二凡西皮为主,同时又吸收安庆调和南北词的一套完整系统,剧目多达五六百种,皮黄剧目以列国、秦汉、三国及唐宋历史题材为多;唱安庆调的主要有《打樱桃》、《听琴接驾》等,唱南北词的有《安安送米》、《洞宾对丹》等;其他如《小放牛》、《进城看女》、《打花鼓》、《大补缸》等,亦各有专用曲调。东河戏中的乱弹腔首先将自己的观众定位于下层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实际也证明它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至此东河戏酌发展历程基本完善,它糅合高腔、昆腔与乱弹腔为一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腔合一”的剧种,三种声腔齐头并进,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各有绝技,多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自乾隆至同治的100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酌、最高峰,流布最广。当时,仅河东一片,职业班就有49个,演出剧目,据不完全统计:高腔有252种,昆腔有96种,弹腔655种,流行区域发展到赣南各县和吉安地区,“以及闽西、粤北与梅县、潮州和湘西部分区域。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州第一剧种”。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河戏演员投入到革命当牛去,在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革命伟人的形象,扩大了红军的影咆。上个世纪60年代,赣州东河戏迅速发展,挖掘整理出一批如《封神》、《白蛇传》、《疯僧扫秦》等优秀传统剧目。1956年,赣州东河剧团排演的《尉迟恭》一剧,赴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
一百多年来,古老而独特的赣州东河戏,是客家先贤创造的戏剧艺术财富。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立足农村的表演形式,赢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青睐。
今天,在赣州东河一带的乡村中,仍保留着众多民间东河戏班,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人们都会邀请戏班唱上几台大戏。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