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纸飞机2023-08-19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云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汇聚了云南省历史、文化和艺术各方面的精美展品。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2015年5月搬入位于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的新址,以崭新的姿态正式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设计别具匠心,建筑外墙的深铜色金属板上全部打上小孔,1万平方米外墙墙面形成了8600多种图案组版,为馆内带来充足的自然风与自然光,让观众在光影变换中感受馆藏的精美,被人们亲切地叫做“会呼吸的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目前共收藏文物22万件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馆藏中,古滇国青铜器、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多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物极具代表性。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云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吧!

1、三支俑铜灯

灯高42厘米,也就是不到半米高,还是挺大的。该俑灯为西汉时期铸造,出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俑灯呈一裸体男俑跪坐状,头顶和双手各托一个灯盘。它其实是由两个手臂、躯干和头部四个部分分别铸造,然后组装在一起。

从人物面部表情上看,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征,是西汉时期的汉文化与云南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鸡形陶壶

这件鸡形陶壶,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这件陶器的外形好像一只昂首翘尾的雄鸡,造型精美,器身还有点线纹理点缀,说明在几千年前古人类的制陶工艺已经非常高超了。

蹲坐的母鸡,身上装饰着花纹和泥钉。这件小小的鸡形陶壶,竟然是原始社会的作品。原始人盘泥巴的技术实在了不起!除了外形的构思奇巧,制作精致,它禽类的造型,还是远古文化交流的例证。

3、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盖

这是一件西汉时期滇国的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的盖,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发现时器身已残,只有一个器盖了。器盖上铸有一组人物,表现的是滇族与昆明族军队交战的场景。雕铸人物的一方是滇国将士,一位通体鎏金的骑马将军,和一群装备精良的士兵;另一方为辫发的昆明族人,都是步兵,由于装备不如滇人,一幅被击败的场景。

4、牛纹铜鼓

这是一件西汉时期的牛纹铜鼓。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的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这件铜鼓纹饰精美,保存完好,是古滇国在西汉时期的一件珍贵的文物。

5、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1956年出土于滇池东南角的晋宁石寨山6号墓,将文献中记载的古滇国真实存在的证据赫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据文献记载,在西汉武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南越、巴蜀、滇国等众多小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出兵灭掉了南越、巴蜀。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又陈兵滇池,滇国国王主动降汉,汉武帝于是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令其继续治理当地子民。不过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滇王印是一件复制品,真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宋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

宋代银背光金阿嵯[cuó]耶观音像,铸于大理国时期,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出自《南诏图传》,又称为“真身观音”,是佛教传入南诏、大理国世俗化后所独有的观音。阿嵯耶观音像由纯金打造,面相恬美,被认为是传入云南最早的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是“云南福星”。

7、五色供养塔

五色供养塔,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由六件组成一套。供养塔底座为青铜贴金的圆形台阶式,上面装饰银质的莲花台座,座内依次嵌套琥珀塔、金塔罩、银塔罩、铜鎏金塔刹,刹顶为银质锥形,外罩为铁质钟形。整组供养塔造型精巧玲珑,令人啧啧称奇。

8、宋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宋代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为“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之一。传说金翅鸟原来十分凶悍,以龙为食。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教,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这只金翅鸟头饰羽冠,两只利爪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镶饰有5粒水晶珠。体态雄健圆浑,生机勃勃,工艺可谓精美绝伦。

金翅鸟是在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塔顶发现的,是大理国食恶龙、镇水患的护卫神鸟,银质且通体鎏金,精致美丽。新云博前、崇圣寺三塔前树立的雕像,就是以它为原型。

9、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这件宝贝也出自崇圣寺三塔的主塔,“阿嵯耶观音”是大理国特有的观音,在佛家,‘阿嵯耶’有导师的意思。这尊立像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像,也是大理国最珍贵的佛教艺术瑰宝。

10、明金镶红蓝宝石冠

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这是一件制作于明代的金冠,高11.5厘米,底径11厘米,重达320克,由纯金打造。冠上镶嵌着多颗红蓝宝石,可谓是价值连城。

这个珠光宝气的金冠,出自云南沐氏家族墓。冠面30多粒红、蓝、白宝石,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看到这个才知道,原来王冠这么美!

11、牛虎铜案

猛虎扑牛,小牛藏在大牛身下,情节有了,动静有了,平衡也有了。“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祭祀用的礼器,更是青铜艺术的稀世珍品。

牛虎铜案于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遗址第24号墓坑中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案又称“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

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宝中宝。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呈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为一次成型铸造,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宝中宝。

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每一件都堪称极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