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初,金秋时节,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上的这棵有着“天下银杏第一树”之称的银杏树王身披“黄袍”,盛装迎接天下游客,每天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初冬时节,这棵生长在浮来山风景区定林寺内,被誉为“天下第一银杏树”、“银杏树王”,和植物“活化石”等多项桂冠的古银杏树,叶子金黄,远观犹如身穿“黄袍”一般,进入一年来最佳观赏期,每天都吸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这棵银杏树高26.7米,周粗15.7米,遮阴面积900多平方米,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在《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上都有记载。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影像。
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八年(前七一五年)九月辛卯,鲁隐公及莒人盟于浮来。春秋时期,莒国国君莒子与鲁国国君鲁侯,为了图谋大业,就在这颗银杏树下结盟修好。
据专家考证,这棵银杏树历经20个朝代,至少已经有3500年的历史,后经绿化部门根据史料记载研究,定为4000余年。现在仍然生机盎然,风姿迷人。
每年这棵“银杏树王”仍然果实累累,结银杏果1000余斤,一部分用来培育银杏树苗,一部分由游客捡拾,另一部分由景区商户捡拾。
在这棵千年银杏树干上,有数十个就像钟乳石一般的树瘤,也叫树橑,又名气根,是银杏树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生长现象,起支撑作用。民间流传的一句歇后语:白果树底下扔石头——打橑,就由此而来。据说一千年以上的树才生长树橑,所以根据树橑的多少也可以测出树的大概寿龄。
据介绍,在100多年前,由于当时的进香者不慎,香火引起了火灾,烧焦了树皮,蔓延到主干,以后虽然愈合,但其痕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1995年秋天,这个千年银杏树又遭遇了一场龙卷风的袭击,折断了一根直径0.8米,长25米的大主枝,但因其生命力顽强,现在依然生机盎然。
最近几年当地园林部门重修了围栏,修建了高大的水泥立柱支撑主枝,并填充枝干的孔洞,从而使这棵“银杏树王”更加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如今,在这棵银杏树下,有古今文人雅客们书写的十几座石碑林立在树的周围,成为一大景观。
在这棵古银杏树西侧,还有一棵小银杏树,是原莒县博物馆馆员卢省三等老先生于1959冬月,从大树上边的树丫上移栽下来的。为此卢省三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此树非是果仁胎,大树怀中移下来,从此古树有后代,一九五九冬月栽。
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刘勰佐助僧佑整理经藏,在定林寺内这棵久经沧桑的古银杏树下写下了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批评巨著《文心雕龙》。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