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应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5公里处,距省会石家庄45公里,属南王庄乡管辖。村落西依八亩垴,北靠鞍子岭,东有东垴做屏障,南出割髭河。据《井陉县志》记载,宋代有一姓贺的将军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贺营村,清咸丰年间谐音演变为河应村,沿用至今,建村已有887年历史。又据毕氏家谱记载和张氏先祖现存碑记考证,毕氏先祖毕光显从本县南障城镇七狮村迁居河应村,张氏先祖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南峪镇南峪村张氏蔡庄社九甲迁居贺营村落户。现全村共有220户,726口人,村内人口姓氏有毕、张、李、高、胡、齐、冀。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乐善好施,勤劳智慧。
河应村历史悠久,村内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为主,最具风格的有南大门、毕玉兵院、毕志瑜院、毕耀宗院、毕长明院、毕根生院等,坐落在村子中央。村内随处可见石碾、石磨、小石磨、石桥,青石、红石铺就的石头路,更多的是石民居。全村四街、四垴、十巷子依山势而建,集中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之特色,还有古庙、教堂、古耕和生活器具等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河应村属太行山区,三面环山,本村大部分耕地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刘家沟、高家垴、李南沟、毕家掌等,也有用人名命名的,如七堂洼、苟成岭,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耕耘,改变了两坪五岭七垴十二沟的荒芜面貌,成就了现在的1267亩土地。
河应村南北狭长,特别是涧泉沟,辐射多条深沟峻岭,野生动物丰富,野生药材遍布山野,荆芥、知母、远志等等,还有许多梨树、李树、桃树、桑葚树等果树。
解放初,村民冬穿粗布棉袄、棉裤,但里表新的很少。有农村供销合作社后,才有了洋布、洋袜等生活用品。八十年代后,人们的穿着开始讲究新颖、美观,西装、夹克举不胜举。过去,河应村民早晚饭以咸饭为主,白面是过节或夏秋收获季节以及有客人时才能吃几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也有了挂面坊、油坊、磨坊,物资丰富了起来,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要摆酒席。
明清时代住宅多以四合院青砖瓦房为主,上房座北朝南,东西厢房(又称配房)一般是3~5间,南为下房和大门。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越来越紧张,一个院住三四家,直到九十年代,不少家户盖房不在用砖、石作墙体,灰膏拱券,脱壳为主,用砖作墙体,房顶用预制或钢筋水泥现浇这种形式。建国前,村里都是蚰蜒小路,不要说行马车、人力车,就是人走也是高低不平,上坡下岭,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坎坷泥泞,行路十分困难。建国后,开始整修道路,加宽垫平,八十年代后,道路四通八达。
河应村的习俗,过去是子继父,女子不能继承父业。现在,子女都可以继承父母遗产。在兄弟中如一方无子,而另一方多子时,在继承时一般是长子不离父,但兄弟中要弟长子继承。弟不能要兄的长子,弟只能要兄的次子。这种要子继承,不能依贫富权势愿否决定,必须按祖辈留下的规定,该是谁继承就是谁。在定继承人后,继承人故后要葬在被继承人的脚下。
河应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骇人听闻的“红土沁惨案”、“涧泉惨案”。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有14名。抗美援朝时期,本村十余人踊跃参军。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河应村除保留传统晋剧演出外,2013年成立农民艺术团,多次参加县乡汇演并获奖。
河应村人杰地灵,五十年代担任校长、教师职务的就有二十多人,现在有大学教授,有技术岗位的工作能手,有领导岗位干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河应村村民,勤劳、朴实、智慧。多少代艰辛冶水,家家户户打旱井,全村通力打大井(又称官井)。三十年代,王庄打井,铺设瓷管八华里引水入村。工程难度大,有一段管路在陡崖下穿过。修建南沟水库、北垴水库、山垴水库;1974年,全村人发愤图强,老少参战,经过两冬两春的鏖战,开通南支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支渠经高山,穿隧道,跨峡谷,总长一万多米。利用绵右渠之水,修扬水站一座,扩浇水地五百亩。1984年,在村南打深井一眼。1994年,八亩垴、大旗地又建水窖两座,铺设水管上万米,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
相传,南阳公主未到苍岩山时,经过河应村涧泉沟南山,看此处如世外桃花源,山前,流水涤魂,泉水甘甜沁心;山上,古树参天,百鸟鸣唱,是修行出家的好地方。但看南山有点矮,就乞求上天点化此山。此山被点化后,就一点一点的长了起来,一天比一天高,南阳公主就在此处修行打坐,等待南山点化长大。有一天,有一个放羊的赶羊到此山下,突然发现此山在慢慢的长高,吓的回头就跑,边跑边喊“山长了,山长了,山长了”,山就停止了长高。南阳公主叹道“天意不在此啊”,就向西南方向去了,后来在苍岩山定居修行。现在南山下还有一块儿石头上有明显的屁股印,旁边还有放针线的簸箕印,传说这就是当年南阳公主修行打坐的地方。
村后东倚狼牙寨,山上有塔寺坪筑石塔一座,形似笔尖,高耸入云,村内有水沁两个,好像墨水瓶,老人们说,河应村多出文人。经考证,小小山村,仅五十年代就有教师二十多人,毕根瑞、毕耀宗、毕宗玉、毕良玉、毕志明、毕忠义、毕晋庭、毕锁奎、毕保保、毕书庭、毕惠林、毕春瑞、毕晋贵、毕义庭、张明珍、毕二兵、毕彦双、毕吉庭、毕献庭、毕保玉、毕二兵、毕椿林、毕润琴等。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