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井陉古村落(河应村)

统维2024-04-16

河北井陉古村落 河应村

河应村位于井陉县城东南15公里处,距省会石家庄45公里,属南王庄乡管辖。村落西依八亩垴,北靠鞍子岭,东有东垴做屏障,南出割髭河。据《井陉县志》记载,宋代有一姓贺的将军在此安营扎寨,故得名贺营村,清咸丰年间谐音演变为河应村,沿用至今,建村已有887年历史。又据毕氏家谱记载和张氏先祖现存碑记考证,毕氏先祖毕光显从本县南障城镇七狮村迁居河应村,张氏先祖于明正统年间(1436年)南峪镇南峪村张氏蔡庄社九甲迁居贺营村落户。现全村共有220户,726口人,村内人口姓氏有毕、张、李、高、胡、齐、冀。这里民风淳朴,村民乐善好施,勤劳智慧。

河应村历史悠久,村内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为主,最具风格的有南大门、毕玉兵院、毕志瑜院、毕耀宗院、毕长明院、毕根生院等,坐落在村子中央。村内随处可见石碾、石磨、小石磨、石桥,青石、红石铺就的石头路,更多的是石民居。全村四街、四垴、十巷子依山势而建,集中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之特色,还有古庙、教堂、古耕和生活器具等等,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河应村属太行山区,三面环山,本村大部分耕地是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刘家沟、高家垴、李南沟、毕家掌等,也有用人名命名的,如七堂洼、苟成岭,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耕耘,改变了两坪五岭七垴十二沟的荒芜面貌,成就了现在的1267亩土地。

河应村南北狭长,特别是涧泉沟,辐射多条深沟峻岭,野生动物丰富,野生药材遍布山野,荆芥、知母、远志等等,还有许多梨树、李树、桃树、桑葚树等果树。

解放初,村民冬穿粗布棉袄、棉裤,但里表新的很少。有农村供销合作社后,才有了洋布、洋袜等生活用品。八十年代后,人们的穿着开始讲究新颖、美观,西装、夹克举不胜举。过去,河应村民早晚饭以咸饭为主,白面是过节或夏秋收获季节以及有客人时才能吃几顿。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也有了挂面坊、油坊、磨坊,物资丰富了起来,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要摆酒席。

明清时代住宅多以四合院青砖瓦房为主,上房座北朝南,东西厢房(又称配房)一般是3~5间,南为下房和大门。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越来越紧张,一个院住三四家,直到九十年代,不少家户盖房不在用砖、石作墙体,灰膏拱券,脱壳为主,用砖作墙体,房顶用预制或钢筋水泥现浇这种形式。建国前,村里都是蚰蜒小路,不要说行马车、人力车,就是人走也是高低不平,上坡下岭,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坎坷泥泞,行路十分困难。建国后,开始整修道路,加宽垫平,八十年代后,道路四通八达。

河应村的习俗,过去是子继父,女子不能继承父业。现在,子女都可以继承父母遗产。在兄弟中如一方无子,而另一方多子时,在继承时一般是长子不离父,但兄弟中要弟长子继承。弟不能要兄的长子,弟只能要兄的次子。这种要子继承,不能依贫富权势愿否决定,必须按祖辈留下的规定,该是谁继承就是谁。在定继承人后,继承人故后要葬在被继承人的脚下。

河应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骇人听闻的“红土沁惨案”、“涧泉惨案”。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有14名。抗美援朝时期,本村十余人踊跃参军。

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河应村除保留传统晋剧演出外,2013年成立农民艺术团,多次参加县乡汇演并获奖。

河应村人杰地灵,五十年代担任校长、教师职务的就有二十多人,现在有大学教授,有技术岗位的工作能手,有领导岗位干部,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努力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河应村村民,勤劳、朴实、智慧。多少代艰辛冶水,家家户户打旱井,全村通力打大井(又称官井)。三十年代,王庄打井,铺设瓷管八华里引水入村。工程难度大,有一段管路在陡崖下穿过。修建南沟水库、北垴水库、山垴水库;1974年,全村人发愤图强,老少参战,经过两冬两春的鏖战,开通南支渠,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支渠经高山,穿隧道,跨峡谷,总长一万多米。利用绵右渠之水,修扬水站一座,扩浇水地五百亩。1984年,在村南打深井一眼。1994年,八亩垴、大旗地又建水窖两座,铺设水管上万米,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

1、屁股印的传说

相传,南阳公主未到苍岩山时,经过河应村涧泉沟南山,看此处如世外桃花源,山前,流水涤魂,泉水甘甜沁心;山上,古树参天,百鸟鸣唱,是修行出家的好地方。但看南山有点矮,就乞求上天点化此山。此山被点化后,就一点一点的长了起来,一天比一天高,南阳公主就在此处修行打坐,等待南山点化长大。有一天,有一个放羊的赶羊到此山下,突然发现此山在慢慢的长高,吓的回头就跑,边跑边喊“山长了,山长了,山长了”,山就停止了长高。南阳公主叹道“天意不在此啊”,就向西南方向去了,后来在苍岩山定居修行。现在南山下还有一块儿石头上有明显的屁股印,旁边还有放针线的簸箕印,传说这就是当年南阳公主修行打坐的地方。

2、出文人的风水传说

村后东倚狼牙寨,山上有塔寺坪筑石塔一座,形似笔尖,高耸入云,村内有水沁两个,好像墨水瓶,老人们说,河应村多出文人。经考证,小小山村,仅五十年代就有教师二十多人,毕根瑞、毕耀宗、毕宗玉、毕良玉、毕志明、毕忠义、毕晋庭、毕锁奎、毕保保、毕书庭、毕惠林、毕春瑞、毕晋贵、毕义庭、张明珍、毕二兵、毕彦双、毕吉庭、毕献庭、毕保玉、毕二兵、毕椿林、毕润琴等。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