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北邯郸北响堂山石窟

沛风酱2023-06-25

河北邯郸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响堂山石窟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公元500—577年),由北齐皇帝高洋下令在此地开凿石窟,修筑行宫,兴建寺院,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代表了那一时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的。如今,皇帝的行宫早已荡然无存,北响堂寺也不是原来的建筑了,而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石窟却保留了下来,在展示着过去的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

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

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书法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北响堂山石窟,坐落在和村镇东的北鼓山西腰,山下有常乐寺、如来佛立像和宋代砖塔。北响堂有九座石窟,分南北中三组,每组都有一个大石窟。第七石窟是最大的一个,俗称“大佛洞”。这个洞窟规模宏大雄伟,雕刻精巧,菩萨笑貌如生,飞天欢乐多姿,衣纹密集而富有装饰性,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为北齐艺术之杰作。窟内有一尊大佛,高3.5米,盘腿坐在莲花台上,面目慈祥,薄衣贴身,几条凹下的雕衣纹线,贯穿全身。雕刻刀法圆润有力,清晰流畅。周壁刻有16个大型浮屠塔式列龛,龛顶以火焰宝珠为塔刹,气势煊赫,造型精美,为装饰图案中的珍品。

窟内的墙壁上还有几排似乎没有刻完的小佛浮雕。北齐在我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多年,看来,是没来得及完成这一窟的雕刻。这座石窟最能代表北齐风格。它宽13.3米,深12.5米,基本上是正方形。洞内有宽大的中心石柱和洞顶相连。洞窟保存了印度的营造法式。中心柱上三面都是佛龛,这是北齐石窟艺术的特点。北齐之前的不少雕刻,石窟中心柱四面是佛龛。此外,那时雕像人体瘦削,不像北齐这样丰满。北响堂也有明代开凿的石窟,这时的雕刻人体肥胖笨拙,衣纹线条干涩呆板,完全失去了北齐舒展流畅的风格。明代末年距今只有300多年,而北齐距今已有1400多年。明代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辽阔的国土,充足的人力,而北齐只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国,财力人力都远远不能与明代相比。但是北齐的雕刻艺术水平却比明代高得多。可以说,响堂石窟作为中国一个历史时代艺术的典型代表,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是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的。

北响堂有一座石窟,外面石壁上还留有木构亭阁建筑,红柱灰瓦,背依山壁。但有些雕刻已经残缺不全。因为历史悠久,历代都有破损。看着一座座石窟,当年工匠们的刀光斧影仿佛历历在目。

南响堂寺有石窟七座,随山势营造,分上下两层。下层“华严”和“般若”两洞形为支梯,中有方柱,后壁下凿有通道,以便礼佛时通行。龛内佛像虽遭破坏,但洞壁上佛典经文仍清晰可辨。据记载,这些佛经有的历刻四年之久,字体方正,结构浑朴,笔力雄健刚劲,是研究书法演变的珍贵文物。由洞前的“之”字形石阶向上走去,为二层五窟,这五窟中“千佛洞”最为壮观。洞内有石佛一千零二十八尊,因此,名为“千佛洞”。

窟内三壁龛,各龛均有一佛和两罗汉两菩萨五尊像,左面坐佛两足踏在从狮子口中吐出的双头莲花上,颇为新颖别致。窟内释迦牟尼坐像,面容光滑圆润,嘴唇微微上翘,长耳垂肩,神情和善安详。窟壁的小佛像一排排,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窟顶部的伎乐、飞天,雕刻精巧,裙带飘逸,姿容妩媚,有的手弹竖箜篌或圆琴,有的口吹竹笙或横笛,形象颇为生动。

南北响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光辉灿烂的石窟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研究我国雕刻、绘画、书法、佛教发展的一座艺术宝库。

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间,北响堂石窟既已遭到有计划的盗凿破坏,北齐时代的造像杰作早已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一些雕刻残缺不全,许多佛像丢了脑袋,许多头像流失到了海外,存放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里。也许残缺得让人痛惜,反而庆幸毕竟还遗留下来那么多,值得更加珍惜,感到弥加珍贵,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令人产生许多美的想象,赋予人们更多的美感。

辉煌的艺术和厚重的历史相互交融,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公历四月十日(农历三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北响堂山庙会。但愿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能相得益彰,成为旅游胜地。

1986年6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峰峰矿区文物保护所,在维修靠山阁清理原建筑物回填土时,又发现了一批浮雕艺术品。这次新发现的浮雕,位于南响堂三号石窟和七号石窟的窟口顶部,是和窟口雕刻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窟檐。窟檐上装饰有山花焦叶、金翅鸟、摩尼宝珠等佛教石刻艺术品,为北齐时代原作。有关方面专家认为,这种浮雕艺术是建国以来首次发现的,类似这种地面以上的发现在国内实属罕见。而且时代准确,规模较大,保存完整,为研究北齐时代的文化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晋中响堂寺石窟

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寺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

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圆,肩披袈裟,罗纱透体,结迦趺坐,周围配有美丽的花纹,雕琢精细,形态逼真,确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寺东北隅,有千佛洞,又名“石室方丈”,窟近方形,其状如瓮,西南角辟门,面积约15平方米。初入甚小,愈进愈大,石声峥峥,故名“石室寺”、“响堂寺”。前洞洞内石壁环列,窟内有较大佛像六躯,四周千佛围绕,其高者1米许,低者8、9厘米。达一千零九十尊,高鼻深眼,宽衣博带,沿袭印度佛教艺术风格,为北魏之作。粗看似千人一面,细观则各有千秋。洞顶成轿篷状,绘有4幅山水画,图案鲜明,艳丽生动。后洞位于其东北5米处,大小与前洞相似,洞内有8幅生动幽美的山水、飞鸟图案。

石窟东北山巅有方形唐塔、单层,高约4米,名禅师塔,建造规整,形制秀美,是响堂寺一建筑遗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