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

梦渐醒2023-08-07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路大鼓

东路大鼓,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山东滨州沾化的汉族说唱艺术,又称渤海大鼓,是当地独有的一种鼓书流派。其演唱形式一般采用大鼓(支在三脚架上的扁鼓)和钢板(浮板为月牙形、底板为长方形)伴奏,演唱者边击鼓、板,边说唱,唱词为韵文,兼以散文念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东路大鼓的曲调刚健有力、活泼流畅,语言通俗质朴,深受群众喜爱。

东路大鼓又名“老东口”,系在山东东部农村小唱基础上,受茂腔等戏曲影响发展而成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相对于济南、东昌(今聊城)、济宁等山东西、南部地区流行的犁铧大鼓,而定名“东路大鼓”。

创始人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掖县孙双宾。他精通音律,满腹经纶,曾被委以县令,拒不赴任而下海说书,其后名家辈出。清代末叶,东路大鼓在昌潍及烟台西部地区十分兴盛,名家有“钢镢子”李元春、马六(原名王佃)、陈福元(“水仙花”)、陈富贵、李三花枪、时福临、台福元(“台五”)、“铁镢子”刘铭钢等。东路大鼓流行于惠民地区,出现了邢占魁、邢玉贵、王江城、杜江洪,以及响遍武定府的“大将”左玉玺等。其后,盲艺人周胜奎、孙宝庆均为弹唱能手。影响所及,后来出现的“诸城大鼓”、“藏马大鼓”、“安邱大鼓”、平度“小北口”等,均为东路大鼓的衍化。

演出形式灵活多样,伴奏多用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等乐器。盲艺人多采用以脚击鼓打板、自弹三弦演唱的“三大件”形式。音乐委婉动听而少阳刚气,板腔结构总体看属徵调式。常用板腔属慢板类的有“大开门”、“小开门”、“起句”等;中板类的有“四六板”、“慢流水”等;快板类的有“流水板”、“快板”等;花腔类则有“悲调”、“脆板”、“花调”等。

传统书目丰富,计有《寇莱公赶考》、《宋江起解》、《排王赞》、《鹦歌对诗》等段书五六十段;《响马传》、《陈三两爬堂》、《金杯记》等中篇书十余部;《梨花盏》、《五雷阵》、《呼家将》等长篇书十余部。

东路大鼓地方气息浓厚,唱腔优美动听,演唱爱情、抒情、欢快的作品更是有姊妹曲种不及相比的独到之处。演唱时三弦伴奏,演唱者一手夹钢板,一手持鼓锤,有节奏地敲击,也有艺人自弹自唱。唱腔有慢板(三大腔)、二板(流水)、快板、串子口、连环口等。唱腔根据内容和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既适合演唱短篇、中篇,也适合长篇大书的演唱。当地艺人经常表演的传统鼓书有《杨家将》、《胡家将》、《岳飞传》、《响马传》、《小五义》、《绿牡丹》、《韩相子讨封》、《十粒金丹》、《1雪原》、《江姐》等。

一百多年前就有唱“东口调”的老艺人邢占魁,后传于子邢玉贵(滨州市里则镇邢家村人)。昌潍地区有孙双宾、陈福元、邹金奎等老艺人。解放前唱“东路大鼓”的艺人王江成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演员(惠民县楼子王村人),原滨县的朱胜祥、周胜魁、刘胜明等是唱东路大鼓的名艺人。1923年,周胜魁拜师清末民初鼓书艺人李成义,三年出科。解放后,周胜魁传子周金山。滨州盲艺人周胜魁别具特色:他虽然也学唱西河大鼓,却不丢弃东路大鼓,而是汲取河西大鼓豪放、热烈之特长,进一步丰满东路大鼓的唱腔,被人赞为“周氏东路”。

1957年,周胜魁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演唱了“东路大鼓”《钢锏段》荣获二等奖。1957年周胜魁病故,周金山便成了东路大鼓的唯一传人。周金山克服种种困难学唱“东路大鼓”,掌握了它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演唱继承了父亲的演唱特色,大胆改革创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艺术,使东路大鼓后继有人。1976年以后,周金山的东路大鼓多次参加省级比赛,皆获奖。

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体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热的思潮的兴起,东路大鼓同其他传统文化曲目一样,市场急剧萎缩,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曲种,滨城区成立了“东路大鼓书院”,请鼓书唯一的传承人——周金山授徒,开展传习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09年“东路大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