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河南许昌灞陵桥

神傲冥2023-10-16

河南许昌灞陵桥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

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桥西有关帝庙,为后人追念关羽所建。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

现在围绕桥的周围,开发了一处景区,名曰灞陵桥景区。

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关羽在许昌霸陵桥辞曹归刘并非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演义》中说,关羽被曹操收留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行踪后,辞曹追随刘备而去,在追刘备的途中更是上演了“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壮举。曹操为送关公,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身上,并勒刀回头称谢日:“蒙丞相赐袍,导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

关公辞曹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以致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景区的核心是灞陵桥、关帝庙和古典园林,依时间顺序,应该是先有桥,后有庙,最后修建了园林,这一切都是拜曹操和关羽的大名所赐。灞陵桥是出发地,为表关羽的忠义仁勇,后人便在灞陵桥头修建了关帝庙,以示纪念。

灞陵桥以前并不是公园,原来的灞陵桥在上世纪60年代被大水冲坏后,仅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简易的小桥让人们通行。岁月流逝、战火纷飞,后来关帝庙周边除了破败别无他物了,能保存下来的就剩大殿、山门等建筑了。近年来,新修了厢房、画廊等设施,才算是一座完整的庙宇。那时人们去灞陵桥多是在夏天,在石梁河里游泳消暑。上世纪90年代,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仿古灞陵桥,在桥头设置了关羽立马横刀的雕塑,灞陵桥开始进入人们旅游休闲的视野。再后来拉起了院墙,建设了园林,翻新了关帝庙,于是出现了这处景区。

走进去,过桥不远就是关帝庙,2013年这里已经晋升为国家级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被破坏的之外,还有一些货真价实的文物古迹。根据《许昌县志》的记载,关帝庙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30亩,多方资助建成的。关帝庙是灞陵桥景区的园中园,寺院严格遵循一般庙宇的布局分布,山门、钟楼、鼓楼、大殿各司其位。山门楹联曰: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向后人讲述着关公忠义故事。庙院东邻为桃园,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