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豫东大平原上的开封,是黄河流域的历史名城之一,是继长安、洛阳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三个重要的古都,有着“七朝都会”的美誉。不管是战国时期魏都大梁的兴起,或是隋唐汁州城的重建,北宋东京的繁华,还是明清开封城的衰败,都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金、元以前,尤其在北宋东京极盛时期,黄河还是经滑州城北东流,南距开封还有200km,所以历次河决多在北岸,主要泛滥于华北平原的北部,与古代的开封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从12世纪黄河阳武大决以后,河水开始泛滥于华北平原的南部,河水南泄,离开封城越来越近,并与开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二中有:禹之故迹,今运道临清至天津者是也。东汉以后河由干乘人海,即今之大清河也。自唐至宋、金之间,河渐南决,始合沐、泅,岁增月益,高于民田庐舍,且与开封城平矣。欲其无决溢之害,不亦难乎。又据《开封府志》记载: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改道经开封城北四十里,东流人山东境,到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河决郑州石桥的近七百年间,黄河在开封附近泛滥决口,达五六十次之多,而大水侵人城里者也有七次。明正统十三年(1料8年),河决荣阳姚村口,流向东南,经中牟杨桥,过开封西南杏花营,由朱仙镇人涡河。这时,开封城已被黄河抛到北岸去了。明弘治六年(1493年)河决黄陵岗,改道东流,河道在开封城北二十里。从此以后,开封才位于黄河南岸。
自金大定八年(1168年)河决滑县沙店镇南的李国渡,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开封铜瓦厢止,其间687年,黄河这条巨龙在开封城南泛滥成灾,淤没了原来的汁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和一些湖泊沼泽,改变了开封城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黄水入城,直接淹没了官府、民宅、仓库、商店。在这期间,开封城不仅成为黄河的迁徙起点,而且还成了黄河经常决口泛滥的险工地段。在黄河变迁史上,被称为“夺淮七百年”,这一时期,黄河主要经开封南流人淮。黄河水患给开封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于是开封人民开始思念起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怀念历史上一批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有贡献的人,如郑国、王景、贾鲁等人。幻想他们神灵再现,来消除人间的灾难。于是,在开封城南的古吹台上修建了禹王庙,在禹王庙中又修建了水德祠。此外还在城北门外的护城堤上,铸造了一个身高五尺、围宽八尺、鼻端生角、样子象牛的镇河铁犀。
据神话传说:犀有灵角,可以避水;根据阴阳五行理论,牛属土,土克水,铁又属金,金生水,既然水为金出,金即为水之母,母可以制子。因此,以铁铸犀牛镇河水,既符合五行生克之理,又合乎以母制子的封建伦理道德之义。据《汁京遗迹志》、(祷符县志》等书记载:开封的镇河铁犀为明于谦出任河南巡府时督造的。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清官,也是著名的治水专家。据(汁京遗志)记载,当时黄河水涨威胁到开封时,于谦率领人民抗洪救灾,以身作则,亲临工地,大水紧急时,他把皇帝赐给他的蟒袍投人水中去堵水。“今朝太行南,明日太行北”,“秋雨黄河水,春风宛子城”,终年劳碌奔波,晓行夜宿,他在任上,黄河水患一度减轻。
据(祥符县志)记载,镇河铁犀是在明正统十一年(146年)五月铸造的,安放在当时的安远门(北门)外的护城河堤上。铁犀背上还有于谦亲自撰写的铭文,2句8字:“百炼元金,溶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笑。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盘石。水怪潜行,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间阎,措之枉席,惟天之休,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下款写明: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子五月吉日渐人于谦识。于谦撰写的铭文,主要表达了人们乞求神灵默佑的良好愿望,在当时也的确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其实,以铁犀镇河的神话传说并非始于于谦,战国时史启治理漳河时,就铸造过铁犀以趋水怪,秦国李冰在都江堰工程完毕时,也铸铁犀填水。可见,铁犀镇水的传说由来已久。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还没有摆脱愚昧状态情况下,加之人们缺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这种良好的祝愿可以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一个铁犀是镇不住什么洪水的。镇河铁犀建后的第十五年,即明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四日,河决开封。当时人张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扶竹登高回首望,黄河一线响如雷”((明史·河渠志))。无情的历史事实证明:治理黄河,战胜洪水,既不能靠大再在天之灵的保佑,也不能指望镇河铁犀的默护。在这次大水中,这个“镇河神兽”也自身难保,被浪打沙压,沉埋在淤泥之中。
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历史说明,只有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咆哮的黄河才能被驯服,才能变水害为水利。
如今铁犀牛坐落在河南开封市北门外东北的辛庄回龙庙内。回龙庙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所铸造。由于当时黄河水患连连,故铸此物镇水。明末的水灾,将庙宇冲毁,铁犀牛亦遭淹没,一直到清顺治年间人们才将它挖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庙宇,名铁犀牛镇河庙,将铁犀牛置于庙内。铁犀牛高约2米,背上铸有文字,落款“正统十一年岁在丙寅五月吉日浙人于谦识”。
犀,其状如牛,属奇蹄目、犀牛科,和牛不同的是角和蹄。独角犀,角生于鼻子上方,即面部之中线;双角犀两角上下纵行排列,前大后小,而牛角则横排、对称;牛蹄两瓣,犀蹄三瓣。
上古时期,犀广泛生活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是一种被古代人民神化了的瑞兽。《吴越志》载:“钱武肃王时,有献云鹤水犀带者(以犀角嵌于带中谓之犀带)。武肃王登碧波亭命许彦方系带试水,水开七尺许。”因此历代相传犀能镇水。秦代蜀守李冰曾以石犀五头以压水精,明于谦铸镇河铁犀,其用意同样是镇水。
开封镇河铁犀系独角犀,但它的角没有铸在鼻子上方,而是立于脑顶,蹄也只有两瓣,而非三瓣。所以确切地说,开封镇河铁犀实际是一个似犀非犀、似牛非牛的异形犀,所以老百姓俗称其为铁牛。这种牛犀相混的情况,非独开封一处,北京颐和园、山西大同、四川都江堰、湖南茶陵、江苏徐州等地都有不同年代的石牛、铁牛、铜牛,甚至完全以牛代犀,而犀对老百姓来说,似乎太遥远和有点儿神秘,远没有牛来得亲切,所以开封铁牛村的居民尽管与这尊镇河铁犀世代相守,却只叫铁牛村而不肯叫做铁犀村。
开封这尊镇河铁犀是省级保护文物。开封柳园口黄河大堤、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和杭州西湖边上的镇河铁犀,则是这尊铁犀的复制品。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