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是中国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是当时出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主持修建的,建于公元前246年。郑国,韩国人(新郑人),故得名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郑国渠由渠首、引水渠、灌溉渠三部分组成,设计科学合理。郑国渠的修建首开引泾灌溉的技术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的修建,源于秦国吞并六国。战国末年,秦国最为强大,欲兼并其他六国。当时,韩国离秦国最近并且国力较弱,是秦国第一个要吞并的对象。为延缓秦国对韩国的威胁,公元前237年,韩国的著名水利专家郑国(战国末年韩国人),奉韩王密令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兴修水利。
秦王一时不明白郑国的真正意图,就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并开始征集民工、物料,命郑国主持开凿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灌溉渠。郑国经过周密调查,选定在中山西麓水流湍急、地形复杂的瓠口(今陕西泾阳县船头村西北),修筑一座拦河大坝,以抬高泾水水位。在大坝右侧沿北山南麓开渠导水,引泾水沿山腰水渠向东南流去,一路会合今三原浊水,穿石川河,经今富平、蒲城南,最后在蒲城县的晋城村注入洛水。
修建郑国渠耗费了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时秦国兵缺财乏。这时,秦王才明白郑国为秦国兴修水利,名为帮助秦国富强,实为转移秦国注意力,实现韩王的“疲秦”之计。秦王一怒之下,想把郑国灭掉。
郑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向秦王奏明修渠引水将使关中地区土地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秦王觉得说得有理,就让他继续主持修渠。
前后经历了十年,渠终于建成,关中几百万亩盐碱地得到了改良和灌溉,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此以后,关中变成沃野千里、没有凶年的好地方。秦国也因此更加富强,并最终统一中国。
为纪念郑国的功绩,当时的人们就把这条渠命名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都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ù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1985年到1986年,考古工作者秦建明等,对郑国渠渠首工程进行实地调查,经勘测和钻探,发现了当年拦截泾水的大坝残余。它东起距泾水东岸1800米名叫尖嘴的高坡,西迄泾水西岸100多米王里湾村南边的山头,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早被洪水冲毁,已经无迹可寻,而其他残存部分,历历可见。经测定,这些残部,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残高六米。可以想见,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
1、一渠耐得两千年。郑国渠从关中的北山--嵯峨山--也叫中山--泾河引水至东部的洛河,长300里,灌溉关中平原的三分之一,工程浩大,尤其在铁器使用的这个时代。历代完善,汉代叫白公渠,唐代叫三白渠,宋代叫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清龙洞渠,民国泾惠渠,代代一脉相承。经得住2000年的工程而且现在还活着,中国不多世界少有。这古老与实惠不能不让人叹服。
2、渠首上移十余里。什么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郑国渠首之腾挪转移可见一斑。由于泾河下切,目前郑国渠首地面大概河道有15--20米的距离,引流的渠首不断上移,从汉唐到宋元明清,两个大的阶段上移10公里许,直到民国修了大坝,渠首如一个找水的龙头,一直从平原扎到山里。时间,就是以位置的变化度量的。时空决定了世界,更确定了芸芸众生。
3、渠首千年定位准。关中平原,天府之国,其地理得天独厚。南有巍峨之秦岭,中国的中央山脉,南北方的分界线;北是逶迤的北部苔原及断断续续的北山;中间的中轴线是滔滔渭河;泾河郑国渠首朝南引申过渭河至秦岭,正好将关中分成一个“田“字,郑国渠灌溉区域就是田字的右上部分。这部分较大,号称渭北平原,大体占关中三分之一。北部山区,在嵯峨山泾河流进平原处地势较高,找准这个点在二千年前也不是易事,这个点的选择是科学,郑国的厉害全在此。二千年郑国渠不死,就是这个点不死。引泾河直到300里外的洛河,余水有了出路,很高妙。渭河以南有秦岭的众多水系,水量充沛,不用大的灌溉工程。
关中恢恢,浩浩八百里,郑国机巧,一人定下万年事。考究郑国渠的历史地理,慨叹华夏文明的智慧魅力。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
玉环是中国文旦之乡,文旦种植有上百年历史,该果营养丰富、清甜爽口、清肺润肠。玉环位于浙江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中段,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玉环县是国家级文旦商品...
风车日的来源风车日是荷兰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举行。荷兰地势低洼,经常受北海海风的影响,海水倒灌入江河,泛滥成灾。荷兰人为了与海水作斗争,就利用风车排水,变沧海为良田。荷兰由此而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