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磨村,位于延庆区永宁镇,距离延庆城区12公里。明朝的时候,这一带因有三座用水做动力的石磨,而最北一座称上水磨,简称上磨,遂成村名。
村子周边山水相连,西南临金牛山,东靠九龙山,北面有黑龙潭,西毗东龙湾。早在1500多年前,郦道元曾勘察延庆河流,援引《魏土地记》,对妫河做了记述,认为其源头就在上磨村附近的金牛山:“沮阳城东八十里有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
沧河就是现在的妫河,而卧牛山在哪里?《魏土地记》载:“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沮阳在今天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县指的就是当时的居庸县城,即今延庆县城,卧牛山即金牛山。九十九泉是个虚数,并非确切数字,只是说明泉水非常多。上磨村附近的泉水,包括黄龙潭的水都注入了妫河,所以郦道元认为黄龙潭就是妫河的源头。因此,该村又有“妫水源头第一村”的称号。
黄龙潭水清澈恒温,宜养冷水鱼类,潭边水草风茂,树影婆娑,风光秀美。现在黄龙潭水面面积不太大,但据村里的老人回忆,以前潭水差不多能有两人多深,在上世纪70年代初黄龙潭边的九龙山被挖成战备洞后,潭水的面积变小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是,潭水常年不结冰,即便是寒冬腊月,水温也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还经常腾腾地冒白气,而夏天,潭水却很清凉。水里的岩石上长满绿色的苔,见不到鱼,水体宁静,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垂柳,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非常漂亮,真有一种江南水乡的味道!听说这里著名的永宁豆腐,就是由该村的龙潭水磨制而成,口感细腻柔软,是营养丰富的地方食品。
村子里有一座黄龙庙,供奉着黄龙老祖,就在黄龙潭的对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鼎盛于清朝,距今400多年了,现正殿与北殿保存得比较完好。据地方志记载:“黄龙潭,永宁城西十里,水源深浚,下有水运碾四座。居人每见有黄马出游岸上,近则马入水中。兵备道万公驻节,有黄蛇跃出,匍匐昂起,若迎见状,乃返跃入潭,万公异之,为建黄龙庙。”万公,就是当时的兵备道万世德,由他主持修建,后又经过多次重修。
黄龙庙山门坐西朝东,面向龙潭。现有山门殿三间,正殿三间,正殿两侧耳房各二间,南北配殿各四间,清式建筑风格,殿前古碑、院内古井至今依存。
从明代建庙至今,每年逢龙王爷生日,周边的老百姓都来上香。如今的大殿里还悬挂着乾隆、光绪皇帝御赐的“黄龙古潭”“泽润上谷”金字匾额。
寺庙里颇有一些古物,院子里两个石龟,据说有1200年的历史,而正殿壁画以及脊、墀头上的砖雕也保存完好。墙壁上满是壁画,画风淳朴,历经几百年,颜色如新,据说叫“农闲八扇屏”,清初时期的作品,每一幅画都用图片讲述一个故事。南北两侧山墙分别为条屏式壁画,而迎面后檐墙则采用屏风画形式,作为塑像的背景。南次间屏风中间为鱼龙斗法图案,两侧分别为山水画,反映的是隐逸生活题材。明间(即外间)屏风正中为黄龙图,两侧设色山水画,内容表现农家子弟在牧牛、砍柴期间,不忘读书的情景,反映了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文化内涵。北次间屏风正中为白龙出水图,两侧则是传统的“喜鹊登梅”“富贵白头”等吉祥图案。
黄龙潭龙王庙后檐墙各间屏风画正中的龙纹,与其他龙王庙图案大不相同,没有取法传统龙王庙壁画的套路,而是采用龙纹图案、山水画、花鸟画作为背景装饰,体现了古寺庙壁画复兴时期,文人画家对寺庙壁画创作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文人画风格。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至二十九,这里都会举办黄龙潭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是当地老百姓“春祈秋报”最重要的农耕礼仪,也是北方传统的贸易盛会。以前,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及北京、天津、张家口等远道而来的宾客都来到这里拜庙宇、赶大集、品美食、看大戏、扭秧歌,逐渐形成了该村独特的传统民俗。最近几年,为了全力打造精神文明示范村,丰富乡村旅游内容,该村在春节期间推出了“转九曲年年通顺,游灯会万事如意”民俗体验活动——九曲黄河灯,俗称黄花灯会,文化底蕴深厚,是该村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
解放初期,延庆许多村庄都有元宵节逛九曲黄河灯会的习俗。后来,灯阵消失,近些年上磨等村将这项传统的民俗文化重新发扬光大。黄河灯阵呈方阵形,占地1300平方米,设出、入口,共立了364根灯杆,灯阵中心设天灯、地灯,共计365盏灯,意为一年365天。晚间远观,若灿灿繁星,游人进入其中,如能不碰两旁灯杆,顺利走出由365盏灯组成的九曲十八弯迷宫,则象征转九曲一年顺通。
按照老传统,灯阵是用秸杆扎成,用本村水磨榨油的糟粕捏碗儿放在杆顶上,用棉花作捻儿,菜油点灯。后来,又对九曲黄河灯阵进行升级改造,灯更加美观漂亮、路更加好走,而且在灯阵内增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地域文化,本村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等展板,同时还增加了猜谜活动,市民在健身强体、祈求平安的同时学习到了文化知识,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灯阵,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味。灯阵从小年亮灯到正月十六,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另外,上磨村历来就有挂灯笼的习俗,每当春节邻近的时候,全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红灯笼,万盏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大的、小的,一排排、一串串,映衬出十足的年味。
进入上磨村,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行行一排排的垂柳,这正是上磨村特色名菜“拌柳芽”的来源。比柳芽菜更吸引游客的,当数上磨村自古流传下来的“八八席”、“八六席”了。
“八六席”是上磨娶媳妇办婚礼的喜席,共24道菜,9个凉菜,8个小碗,6个大碗,1个汤。“八八席”,包括八个大碗、八个小碗,三干、三鲜、三冷荤九个压桌,其礼节周密,程序固定:先上茶点,点心一般为五个品种,上点心时随上茶水;点心撤下后上压桌,压桌一般为九碟凉菜,分别为三干、三鲜、三冷荤;压桌上完后开始满酒,随后上小碗,小碗为八个,既有凉菜也有热菜;小碗上齐后上大碗,大碗一般有炖肉、炖鸡、炖鱼等荤菜,还包括两个汤;所有菜上齐后上主食。“八八席”饭菜花样多、食品丰富,器皿精美、赏心悦目,可以说是一种简化的“满汉全席”,现在成了这里特色农家饭的招牌。
透着浓浓的古色古香古味,散发着清新秀丽的自然风趣,回望着一派自然田园风光的上磨村,心里充满的全是沁人心脾的乡村味道。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