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江生儿育女是人类传宗接代繁衍延续的必然,是人生几大喜事之一。桃江的生养风俗无不凸显出美来。
过去,女子久不身孕,又是接喜神,敬观音娘娘,敬陈氏翁妈,去仙娘庙、南岳烧香许愿,又是请郎中先生开怀孕药方,把自己对丈夫的忠贞、对公公婆婆的孝顺寄托在生男育女上。女子怀孕之后,腹部慢慢凸出,满屋人见孕妇“有么子哒”,高兴得扎脚捋手,又是给孕妇加营养,又是请医生开药安胎、保胎,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孕妇关怀备至,为孕妇营造安静温馨的环境,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但更多人家早些年怀胎生育时是保密不对外人公开的。老班子说,这是为了避免惊动邪气,不让“血污鬼”晓得。一般情况下,堂客要等确定怀孕三个月后才敢向丈夫启齿,四个月肚子“出了怀”才告诉双方的娘老子。直到“毛毛”生下哭出声来才放爆竹告示地方人。要是婴儿生下来不哭,就是“闷生子”,被认为是出生时辰还没到,需要“吊时辰”。于是由喜娘(接生婆)把嫩毛子(婴儿)倒提着,在他的耳边大声喊孩子的爷老子的名字,孩子的爷老子要站到厕所的“茅屎板”上大声应答,喊一声应答一声,直到嫩毛子哭出声来为止。如今孕妇临盆时刻,及时请喜娘(接生婆)到家里照看产妇,或用轿子、车子护送到医院分娩。
胞衣下来后,不能像现在一样当补品拿去搞熟吃,而是用一个有盖的坛子装好,偷偷埋到土里去。民间有人形容某人得了意外之财时说他“挖哒胞衣坛子”,就是指这个。还有一则谜语说“人在它里面,它在人里面,人在世上走,它在土里面”,就是说,胞衣在人出生后要埋到土里面去的。一些事不该由某人动手,他(她)偏要动手,人家就说:“某人的手跟喜娘手一样乱戳。”胎儿产下,主人家就会放爆竹向地方人报喜,上下邻居、乡亲们听到爆竹响,就会陆续上门来送贺喜:恭喜主东“喜得贵子”或“喜得千金”。爱闹的会邀集一帮人用红墨水或锅墨烟给主东全家人“打喜”。
要是有一个人不晓得这家人生了小孩,第一个闯进屋里,这就是“踏生”。据说孩子今后的性格甚至运程都像这个“踏生”的人呢!桃江俗话讲:“男踏女生,百病不沾;男踏男生,烂脱脚跟。”是说踏男生的男人运气不好,因此,主人就要用红糖水煮两个鸡蛋来招待踏生人。如果没有招待好,只要踏生人回去拿自己炒菜的锅铲子舔几下,保准这孩子长大了好吃懒做。真的会不会这样,谁也没验证过。
放完爆竹让地方人晓得后,接下来的事是嫩毛子的父亲到外婆屋里去“报喜”。报喜的礼物通常是一只雄鸡公,叫做“报喜鸡”,一壶酒,一挂爆竹。在岳老子屋门口一放爆竹,岳家就知道是女儿生了,女婿一进屋就要把岳老子岳母娘请到堂屋东边上位,打躬作揖说:“恭喜二老叫哒外公外婆。接您二老某日呷‘十朝酒’。”两位老人在问过女儿的有关情况后,就把带来的酒倒掉,在酒葫芦里灌一葫芦米,取几斤面、一桶油,说是外婆家给小毛毛带的粮,寓含日后小孩衣食无忧之意。再在鸡笼里捉一只母鸡,连同带来的那只报喜鸡一起打发给女婿,还把早已准备好的三套毛毛衣帽和抱裙尿片子等婴儿用品让女婿带回,叫做“打毛三朝”。
婴儿出生后三天并有人踏过生后,要“洗三朝”。洗三朝主要工作是由接生婆为毛毛作一次全面清洗和捆扎,给毛毛喂三滴黄莲水,由母亲喂“开口奶”,说喂黄莲水是为了让孩子一生先苦后甜,其实黄莲有清火解毒的作用。洗“三朝”这一天,邻舍们会给婴儿取名送号,一般取四个名字:乳名、大号、派名、雅字。为报答亲朋好友的盛情,主人家会做酒表示酬谢。主人在堂屋中摆上酒席,先答谢列祖列宗,然后答谢接生婆和上下邻舍送号的、帮忙的人。屋主点燃香烛纸钱敬过祖宗菩萨后,把一张写有新生毛毛名字的红纸贴到神坛上,上面写着:
“祖贶X孙XX,宗祖庇佑,易长成人,长命百岁。”
冇(mǎo 没有的意思)满月的婴儿叫“月毛子”。月毛子出生七天至十天(不能超过十天)内,男方家就要看日子做“十朝酒”。到了“十朝“这天,女方的娘家人就会提着礼物去男方家喝酒庆贺,叫做“叫外婆”去。平日有来往的亲友这一天也纷纷前来庆贺。“叫外婆”的礼物因家境而定,但不管怎样穷,“四个一”(一抬食盒、一抬看盒、一担牲笼、一担礼箩)不能少。所谓“盒”,就是专门用于盛放礼品的木制容器,漆上红漆,雕龙画凤的,格外精致。通常一抬盒有四或六层活动的盒子,可根据礼物的多少一层层码放。每抬盒子由两名礼客子抬着去男方家。
食盒是专门盛放食品的,去“叫外婆”的食盒一般是一盒鸡蛋,一盒红糖红枣,一盒荔枝桂圆,一盒芝麻花生等茶料,一盒猪油食盐,还有一盒其他果品,共六盒,寓“六合呈祥”之意。鸡蛋要全部贴上用红纸剪的双喜字和小鸟蝴蝶等图案的“蛋花”,其他礼品的包装上也要粘贴红色的封带。
看盒一般只用盒架,就是移开盒架里全部活动的盒子,而只留下抬盒的底座和抬架,像个大的木篮子。“看盒”,就是为了让人看,向别人展示盒里的礼品。里面摆放的是外婆为刚出生的月毛子准备的穿戴,称为“花”。一组鞋袜衣帽就是一套“花”。连同打“毛三朝”时已经交由女婿带回去的那三套,一共是八套花,也有十二套的。全部用红纸带束着,摆在看盒里。由两人抬着,每经过一处村口或者人多的地方,就有人哄拢来观看,这时候礼客子就会主动停下脚步,让人家观赏。当听到别人赞叹这外婆“叫得体面”时,“叫外婆”的一行人会从中得到一丝欣慰,生出自豪感。
牲笼篾制,装活鸡活鸭到女儿家用,制作非常精致,笼子还漆了红漆,笼套笼系是木制的,雕着龙凤呈祥图案,形状有点像现在城里人玩鸟的鸟笼子,不过体积要大许多,因为里面至少要装八只鸡而不拥挤,一担就是十六只。如果鸡是黑色或白色的,就要用红墨水把羽毛涂红。牲笼上要插一把镰刀或挂上剪刀等铁器,目的是驱鬼避邪,不让鬼魂附在鸡身上带到“月婆子”屋里去。
“礼箩”是用板篾精心编制的篾箩,只是涂了红漆,比农家常用的谷箩要小一些,农家的谷箩叫“石(dan)箩”,礼箩称为“八斗箩”。去“叫外婆”时,里面盛放的是大米和糯米。可以装满,也可以只装一斗二斗,但不管装多少,都要用一根弹性好的桑木扁担挑着,这样的扁担挑起担子来,两头一弯一弯,让人感觉箩里的礼物好多好重。礼客子要选年轻帅气的后生,脚缠白色绑腿,头系白色头巾,说是象征“白米满仓”,头巾上要点一点红。年轻帅气的后生有意把礼箩挑得闪闪悠悠,走在一行客人的前面引路,成为路上一道热闹喜气洋溢的风景。挑米箩的走在前面,寓意粮草先行。
到了女儿家门口,爆竹一响,亲家会到堂屋啪一挂爆竹接客。进屋,两方亲家便互相打躬作揖送恭喜祝贺。寒喧过后,帮忙的会将“叫外婆”的所有礼物摆在堂屋里供人观赏评价,因此谁也不想把“叫外婆”的礼物办得太寒酸,打肿脸也要充一回胖子。“十朝酒”的第二天,岳老子和其他亲戚吃完“出堂宴”就“叫吵烦”返回自家去了,只有做外婆的留下来打点“月婆子”照顾女儿,直到毛毛满月了,才邀上女儿带着毛毛一起回娘屋里做“老月婆”满四十五天去。
毛毛满月的那天,月婆子吃过“满月鸡”(雄鸡公)后,就由翁妈抱着“出窠”,实际上就是去串门。这是毛毛第一次走出家门见世面,因此选择串门的对象是很重要的。一般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要选自家屋场上边的人家,人往上走嘛,不能选择下首边的人家;二是家境要富裕一些的;三是女主人要在地方上是热情有威望而且子孝孙贤的;四是要与你这家人平时关系不错的。你总不能让孩子一出生就带他往仇家走吧,而且那种人家肯定也不会乐意接待和祝福你呀。到哪家“出窠”,要提前一天告诉人家,受到人家的衷心欢迎才行。因为人家必须给毛毛准备两支毛线,一支青的和一支白的,系到毛毛手上,表示孩子将来做人清清白白,还要准备一份糖果食品,意在祝愿孩子今后丰衣足食甜甜蜜蜜,有的还会给孩子送红包。当然,你抱着孩子去“出窠”,也不能空着手到人家屋里去,礼尚往来嘛。
情人山头对唱歌(一)男:山歌没人起头我起头林光唱到西街头街上看看无限好 好比温州和杭州女:山歌很早妹起头天亮唱到没日头东边唱到水南户西边唱到张山沟男:唱起山歌没因由想妹和我同个枕头女:杜鹃开花红辣辣好...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