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南武冈浪石古村(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娅童2024-04-17

湖南武冈浪石古村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浪石古村是湘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三品”,一品是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的古建筑群,堪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二品是古建筑雕刻工艺精湛,作品精美;三品是石刻古楹联。其中以石刻古楹联犹为突出,被中国楹联家协会誉为“中国楹联第一村”,可称得上是楹联艺术中的瑰宝。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浪石古民居群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武冈市双牌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0°36',北纬26°43',海拔313米,总面积370公顷。地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五县市交界处,距湘西南重镇武冈市不到60公里,距“小香港”隆回县城桃洪镇约30公里,有“一脚踏五县”或“鸡鸣五县”之说。古民居群距县道X049线不足2公里,距省道S219线5公里左右,距沪昆高速20公里左右,有宽阔、平整的沥青公路直达古民居,交通便利。

据浪石王氏族谱记载,浪石先祖王祖清在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的身边为副使,积累了大量财富。祖清公后隐居于龙口井头山(现邵阳县蔡桥乡境内),明永乐7年(1409年),王祖清之孙王政海游历至浪石(当时叫李家坝),看上了这里的风水,遂营建住宅,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因其后山上石板层层翻起,形如波浪,亦取“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遂改李家坝为浪石,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以来,浪石王氏宗族出过不少名人能人,明清太学生40余人,举人1人,贡生5人,庠生10余人,为官者甚多,达30余人。如:王政海四代孙王万树明末为官;六代孙王朝干、七代孙王永俊,任四川成都府知府,著名书法家;王自茂(清末湖南省参议员)、王兰阶(清末宝庆府警务厅厅长)、王振洲(中华民国财政部粮贸司长);王步骠(湖南大学教授,省政协委员)、王艺薰(现中国美协、书协、硬笔书法家协会委员),现在全国各地军界政界、文化教育界任职的王氏后人也有百余人,其中有定居四川的,也有侨居海外及港台地区的。

湖南武冈浪石古村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二、地形地貌与古民居规模

浪石古民居位于属石灰岩丘陵山地,三面被高山围限,风景优美,地面石林密布,石缝中松柏苍翠,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数量的岩洞。有众多泉水从洞穴溢出,汇成小溪,注入资江。浪石村拥有众多水库,如邵武水库、双丫塘水库、大塘水库和友谊水库等。

浪石古民居群保留着明永乐七年(1409)至民国二年(1913)间修建的部分有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铭文记年的古建筑88座,占地面积2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880平方米。目前仍保留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系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古代大型古民居建筑群。

三、古民居空间布局与建筑特点

浪石古民居落于四周环山的小盆地中央,依据风水要求而建,构思颇具匠心。古民居由四大片(大院子、上房头、二房头和刘家坳)组成,整体均依山、依势而建,规划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居中,厕所、畜圈、杂屋等则择四周边隅设置,使用既方便又卫生。一条担水溪自东向西横贯其间,将大院子和上房头、二房头分开,担水溪一路向东,流入风光秀丽的邵武水库。而大院子、上房头、二房头均建在较缓的山坡上,恰似太师椅状,隔担水塘、担水溪隔溪相望。西面岩塘冲至古来峰一带,岩深地貌突出,岩洞星罗棋布,胜似仙境。民居群四周峰峦叠障,九园十冲,山间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溪里流水潺潺。邵武水库和双丫塘水库水质优良,波光潋艳,山青水秀,蓝天白云,青墙黛瓦,倒映水中,一派江南好风景。

大院子座落在一个小山包上,东、南、西三面为水田,北隔担水塘与上房头、二房头紧邻,地势较平缓。主要保留着明末至清嘉庆年间的民居46座,均坐南朝北,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26米,占地面积14364平方米。住宅均为四排三间的小平房,东、此三面砌青砖封火墙,墙上留存有“清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作砖”、“乾隆十四年己巳岁作砖瓦”、“嘉庆三十五年造”等铭文砖多块,木制结构破损较为严重。

湖南武冈浪石古村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上房头、二房头连为一大块,背倚后龙山,地势稍陡。主要保留着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期的民居39座,南北宽62米,东西长160米,占地面积9920平方米。住宅建筑以四合院天井为中心,向四周不断扩展。平面布局规范,纵深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均依山而踞,依势而建。横向12排,纵向5-6进,每排以封火山墙相夹的青石板小巷相隔,宽的达2米,窄的不足1米,每进均有两个门角牌楼的通廊相连,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冬暖夏凉。诺大的民居群仅有二房头正中一处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佘均利用房屋之间50-80厘米的高差采光。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相连,排水畅通。住房均为砖木结构小平房。平房四面用规格为“三六九”(10、20、30厘米)的青砖砌筑风火墙,围成一座,一般住有二户人家。南北两侧的风火山墙高大突出,多为双头或三头的马头式山墙,翘角似龙、似凤,形态逼真,惟妙惟肖。

房前为明沟,宽50-60厘米,深70-80厘米,均为石砌,明沟后为走廊,宽150厘米,南北丙侧砌有砖雕、泥塑、彩绘的门角牌楼。牌楼由石礅、石槛、石枋、石额及石飞檐挑角组成,宽80-110厘米,高330-360厘米。进门两侧各有一正方形石礅每个石礅至少雕刻两面,或仙鹤、或山羊、或鱼、或花,又以一种近似麒麟的“避邪畜”居多。门槛高30厘米,多刻双龙护宅图,正面与石额虽不是同一个平面,却属同一个完整的图案,精美异常。门枋高180-200厘米,皆由整块方青石砌成,有阴刻或阳刻楹联,共四十余幅。平房梁架为木质穿斗式,高6至8米不等,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为堂屋,正中设神龛,神龛后面为厨房。次间前为茶间,后为卧房。地面用桐油、石灰、黄土夯成,坚而不硬,平而不滑。大门均有门槛,高30-50厘米,上为六抹隔扇门,大多雕有花格窗棂,有浮雕,有镂空花雕,或龙凤呈祥,或飞禽走畜,或奇花异草,或人物典故,主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物故事及花鸟为主,立体感强,形态逼真,工艺极为精湛。

刘家坳位于浪石村的东北端,毗邻风光秀丽的三江口水库,现存较为完整的建筑3座,均为清光绪年间建造的,占地面积596平方米。建筑式样及风格与上房头、二房头相似。留存在封火山墙上的铭文砖多块,主要是“光绪五年”、“光绪二十七年”的最为精美的当数石构架的角牌楼的浮雕装饰:门额下沿阴刻太极八卦图,正面中部浮雕双龙戏珠图,两侧浮雕鲤鱼跃龙门,下端则为“苏武牧羊”、“姜太公戏麒麟”图案,幅幅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湖南武冈浪石古村 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四、浪石古民居的楹联

浪石古民居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古民居建筑整体规划与方便适用,堪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二是建筑内雕刻工艺精湛,作品精美;三是古楹联,其中以古楹联犹为突出,被中国楹联家协会誉为“中国楹联第一村”,可称得上是楹联艺术中的瑰宝,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几乎所有古楹联都雕刻在石柱上

浪石古楹联除一副墨迹楹联外,其他40余副都雕刻在青石柱上,雕工精美精致,字体苍劲有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楹联文化。

二是建筑艺术和古楹联文化融为一体

浪石古民居采用的是横长方形住宅平面形式,皆为青石青砖木架结构,门前是走廊过道,均从左右侧门出入。左右两侧有由石梁、石枋、石槛、石墩及石飞檐挑角组成的门角牌楼。石枋皆由青条石砌成,基本上都雕刻有古楹联,或阴或阳,与古民居建筑风格融为一个整体。

三是古楹联数量多,意境深,内涵丰富

浪石古民居群留存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的石刻楹联四十余副,楹联内容健康,对仗工整,意蕴深远。嵌入村名的楹联“浪静水清行龙卧,石奇风香藏虎踞”及“齐家治国平天下,尽孝竭忠处世间”、“万里前程从此起,一生大业看将来”、“碧水环门龙起舞,丹山绕石凤飞鸣”、“槐植庭前思手泽,竹看门外阔胸襟”、“聊以避燥湿寒暑,差不同湫隘嚣尘”等楹联,均较好体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浪石人崇尚读书、言志、写景、抒情、养生的楹联文化。

四是古楹联书法字体运用种类之多

浪石古民居楹联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浪静水清行龙卧,石奇风香藏虎踞”、“放眼相关天下事,入门且喜一家春”、“柳絮飞残幽巷景,梅花香到小门春”、“往来若乾坤旋地,出入如日月经天”等楹联以楷书、行书、行草、隶书或草书等字体书写,风格各异。其中有几幅出自清代中后期书法家何绍基之笔,更增添了浪石古楹联的艺术价值。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