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水术重视“镇法”和“镇物”,在华夏大地,几乎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都有其镇物。各类风水吉祥物或镇物有许多讲究和功能,常见的镇物有“泰山石敢当”、“厌胜塔”、“八卦牌”、“石狮子”、“兽面牌”、“桃符”、“镇符”等,用于保护城市平安的镇城之物,古老的北京城也有其镇物。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当时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虽然“五镇”之说不乏迷信色彩,但这“五镇”仍被视为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镇山。
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的金丝楠木。
神木厂位于北京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南面,现在的地名叫黄木庄。明初永乐皇帝朱棣,营建故宫紫禁城时,曾派人到四川、两湖、两广等地采办大量上好木料,这些木材经辗转运输,最后沿大运河运到北京,堆放木料的地方就是神木厂。现在的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和西花市大街,就是全市闻名的古老商业街——花儿市。花儿市在明朝时是存放和祭祀神木的地方,所以该地曾叫“神木厂大街”。
西方属金,镇物是大钟寺的大钟。
大钟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原名觉生寺,因建寺当年从万寿寺移来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铸造的大钟而得名。此钟高6.75米,重46.5吨,有世界钟王之称。钟声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为15—20公里。
当时没有吊车,为移动大钟,人他们用智慧解决这个难题。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到大钟寺,每隔半里左右,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泼成冰道,用在冰道上拖拉的办法,将大钟拉到大钟寺。然后用堆土的办法,将大钟一点点地抬高,而在土堆下面,事前已筑好了钟座,四周有六根柱子和大梁,将柱子立好后架上大梁,把大钟悬挂在大梁之后,再将大钟下面堆的土一点点地清除掉。这样,46.5吨重的永乐大钟就悬挂成功了。
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
从某种意义上讲,燕墩是五个镇物之首。因为在这燕墩的石碑上,刻有于乾隆十八年由乾隆皇帝撰写的《帝都篇》和《皇都篇》,其中石碑上题写的“惟彼陶唐此冀方,上应帝车曰开阳”,这是说北京可是上古尧帝开辟的沃土,上方正对着北斗星中第三颗开阳星;“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车吴粳”,这两句更是大气地描绘了北京的物阜民丰。由此可见,这燕墩上的《帝都篇》《皇都篇》,正是唱诵北京的一首大气磅礴而且情真意切、有理有据的赞歌。而这块石碑在明清时代,不管是在统治阶级还是在普通百姓心里的分量,也远远超过大家耳熟能详的燕京八景里树着的那些写着乾隆御笔石碑的分量,随意相比较其他四个方位的宝贝,燕墩堪称五镇之首。
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
铜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建。牛背上还铸有八十个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中属土,北京景山公园的煤山。
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现称景山公园。景山在明代叫万岁山。乾隆年间,依山就势在五个小山峰上各建起了一座亭子,依东往西依次的名称是观妙、周赏、万春、富览、辑芳。每座亭中供奉一位铜佛,即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神灵。昔日景山中峰的万春亭为北京的高点,由此可观赏紫禁城全景。景山东坡下面有一棵古槐,那是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
其实,数百年来,在社会上还广为流传着另五大“镇物”。一是永定门外的燕墩,二是东安门内的沙滩银闸,三是新街口的铜井,四是德胜门外的铁影壁,五是东直门外的铁塔。
永定门外的燕墩与前文相同,不再重复。沙滩的银闸在东安门内沙滩南,今公安医院附近。据《北平游览指南》记载,当时建在皇城河道上的银闸横梁正中镌有“银闸”二字,上首亦镌“大元元统癸酉秋奉旨筑银闸一座”。用纯银造闸,造价之高,规模之大,实属罕见。古代的桥闸一般为木质结构,但易糟朽。元代中期后,遂改为石质。除此外还有用铜来建闸的。而用银建闸的独此一处,实在令人瞠目。
新街口的铜井,位于西城区北部,为正黄旗地界。据《燕京访古录》载,铜井胡同内原有铜制井圈,外方内圆,上刻“大元至顺辛未秋七月赐雅克特穆尔自用”。此外,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在清代称为小铜井。值得一提的是小铜井东口有梁巨川、梁漱溟父子故居。梁巨川为清末学者,曾在民政部供职,1918年感于世事污浊,愤而投积水潭自尽。后人在投水处立碑,并在其生前所居的书斋屋廊下悬一横匾,上书“桂林梁先生读书处”,左右配以对联,上联“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惜吾道不敢惜吾身”。
德胜门外的铁影壁,为元代所造,宽3.6米,高1.9米,表面呈黑褐色。乍一看,真好像是铁铸的,其实是一块火山岩。雕刻者用古朴的刀法在上面雕有精美的图案,正面是一只大狮子和三只小狮子在树下滚绣球,反面是一只麒麟卧于苍松下。铁影壁原为元大都健德门(今德胜门外土城豁口)内一古庙前的影壁,明初徐达改建北京城,北城墙向南移动,故被移动到德胜门内,做了护国德胜庵的照壁,庵前的街道也随之改为铁影壁胡同。1947年铁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园北岸。1986年从铁影壁胡同找回原来的基座,得以复原。
东直门外的铁塔,位于下关的一个高坡上,塔内供一胡头陀,相传为建文太子像。附近居民均称其为“肉胎佛”。说是铁塔,其实是指塔尖即塔的上半部分而言。它用铸铁浇注而成,长约4米左右,形状与北海的白塔相同,但颜色因铁铸而呈黑色。塔顶华盖处有一圈铁铃,北风一刮,叮咚作响,浑厚悦耳。塔的下半部分是垂直的八棱柱体砖石结构。此塔造型独特,砖石与铸铁浑然一体,显得古朴庄严。
至于铁塔的来历还有一说。传说在义和团后期,大师兄铁塔率领的一支军队战败,被清军追至东直门外的荒郊野地。身负重伤、精疲力尽的铁塔一坐下就起不来了,被赶来的清军杀死。清军把铁塔的头颅割下向其主子请功领赏去了,只留下一具肉身却不腐烂。后人便在铁塔被害之处修建一寺,将铁塔的肉身供奉于寺,并为铁塔安上一颗木制的头颅。寺门就以铁塔的名字来命名。该铁塔于上世纪70年代被拆除。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