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古称鸿湖社)古村落的规模之大、年代之早、布局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在漳州市当属罕见。
洪坑村的古村落面对鸿湖,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公顷。面湖的建筑一字排开,坐南朝北,层层跌落,主体是七座三进、五进大屋,每座大屋的两侧各有两排单层护厝,面湖敞开,蔚为壮观。
洪坑古厝依坡面水而建,错落在青山绿水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暗红色的屋面斜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三合院的格局依然完整,从容地往水平方向铺展;屋脊线是舒缓的,檐角略略起翘,波浪一般涌起,为典型的飞檐翘脊的闽南古厝。古厝均以大条石砌基,砌得比人还高,墙壁用青砖砌成,屋顶铺红色板瓦,人称“青砖石壁脚”。
站在鸿湖对面的屋顶上北望,洪坑村非常美丽。鸿湖横过村前,湖面波平如镜,蕉园环绕着整个村子,翠绿阔大的香蕉叶临风摇曳。古村落俨然若城,伫立在坡地上,四周开阔平朗,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虽饱经战争动乱、人世沧桑,斑驳的石基、残败的砖垣,长苔的黛瓦,以及几座破旧的祖厝和宗祠,依然显示着当年这片远近闻名宅第的显赫风光和恢宏气势。当地传说“有鸿湖的富,无鸿湖的厝”,“有鸿湖的路,无鸿湖的石铺(路)”,足以佐证这所巨宅的骄人历史。
洪坑古村落内居住着“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的后裔。据《开漳戴氏源流》记载:戴君胄的孙子戴永明徙居墨溪村,繁衍裔脉。明朝初期二十六世戴从宣迁至洪坑(即鸿湖)开基立派。村中祖祠“世泽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75年至1379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村中现存一座圆形城堡,楼门是方正平整条石砌成,拙朴浑厚,十分坚固,门楣上题着“鸿湖乐居”四字。此楼原为唐代屯兵戍楼,戴氏洪坑始祖戴从宣从墨溪迁来,首先落脚于此,改建为住宅,后人丁兴旺,清初曾重修。“鸿湖乐居”直径35米,53间房屋分三层环列,空出正南一个大门,中央空坪上一个八角形石井,楼内设有木制通廊,可通各个房间。“鸿湖乐居”与闽西南的土楼形制相仿,只是建筑材料为青石青砖,故不称土楼。因年久失修,现已遍体鳞伤。
戴氏建房始于三十六世戴富(伯嘉),他大约出生于1750年左右,正是清乾隆年间。依族谱所记,洪坑村古民居群至迟应建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距今至少也有二百多年历史了。据传戴富经商,积有巨资后,开始建房。他生有四子:长子戴燕山,次子戴侃,幼子戴少峰,四子戴算。四兄弟在清初商品经济刚刚萌芽的时候,弃农经商,开设当铺,富甲一方。其中三房戴少峰长子戴辉用生有六子,他光大祖业,新建大厝。洪坑的古居,最重要的就是大房、二房、三房、四房、六房头和当店巷等建筑。洪坑戴氏家族几个房派鼎盛时建造的大厝,格局和风格虽然都差不多,依坡面水,一字排开,但总体布局独特,门户相连,宛如迷宫,颇具特色。
大房坐南朝北,二进,做工讲究。这幢房子由戴富始建,直到长孙才竣工,倾注了祖孙三代的心血。在建院墙壁脚时,孙子标新立异,故意将条石的糙面朝外,以示区别。二房也是二进一院落,美观大方。三房朝纵深方向发展,前后四进三院落,规模更大。四房存心要与三房攀比,特地起造了一幢更宏大的三进大厝,在主要厅堂的两侧又添加两间房,各自围成一个小院落,气势非凡。六房头建的房屋叫六房头厅大厝。七间楼是辉用亲手建,开当店,因此七间楼后留一条巷叫当店巷,路面铺了整齐的条石,这在当时乡村实属罕见。
兄弟们争奇斗巧,竞尚奢华,结果建造起一大片豪华宅院。据传,当年造厝的全盛时期,石料与砖瓦都是从泉州晋江通过水运迢迢而来,所有的建筑,一色的红瓦青砖石壁脚,错落有致,十分气派。
由于各房大屋,设计门户相连,大小道路纵横相通,有如迷宫一般,但只要七座大屋的大门锁上,外人便无法进入,而各家各户却出入方便,来去自如。
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洪坑戴氏造厝时,请来各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包括山川环境、总体配置、局部安排、土木施工和装饰艺术等各个环节。特别是民居的雕刻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村落的石雕颇见功底,流畅的雕刻线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其间尤以花草树木之雕见长,且主要是浮雕,这些花卉树木逼真生动,栩栩如生。
客厅屏风、壁木橱窗、梁柱上的木雕,可称是造型艺术中的珍品。门厅屏风上刻有蝙蝠、燕子、铜钱、花草组成的图案,篇幅布局巧妙。乍一看,似乎无甚区别,细一辨,在这些动植物雕刻中竟奇迹般显现出“纳福、迎祥”、“金玉、满堂”或“福、禄”、“孝、悌”等形态迥异的字,令人叹为观止。屏风的横木板上还有镶嵌的梅花雕、葫芦镂刻,整块屏风气韵浑然,古色古香。
据说原先这些雕刻的外围大都漆上金漆,可以历经多年而不变色,每逢庆典节日,只要用清水稍加洗刷,便可熠熠生辉。木雕中的窗格、雕栏、门额上的琴棋书画图案各异,惟妙惟肖,整体结构形成明朗而素雅、美观而大方的艺术风格。
洪坑古村落里面,有个城墙团团围起的寨子,楼门是由条石垒起的,十分坚固。门额上镌刻“墨溪古胜”四字,含洪坑戴氏发祖于墨溪之意。寨子里相当宽敞,有住房、水井、场院等生活设施,每逢多事之秋,族人集居其中,足以抵挡长年累月的围困,如今楼门虽然失去了用处,但堡内的住户继续繁衍。漳州地区的古堡古寨不少,这是因为明代以后,倭寇、海盗以及土匪的不断骚扰,加之家族与村落间的械斗恶习,导致防御性建筑的大量出现,遂为闽南民居的一大特色。
此外,村内还保存着一块刻于清康熙年间的“鸿湖社会禁牌”,堪称漳州最早的乡规民约。
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鼓书暨鼓曲形式,又称“潞安老调”,因流行于古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而得名,另外还有“干板腔”和“潞安鼓书”等别称。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
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所罗门群岛的首都霍尼亚拉(Honiara),全国有87种方言,通用皮钦语,官...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