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贵州息烽流长民俗文化

正初酱2024-07-06

贵州息烽流长民俗文化

息烽是贵阳市辖县,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大部为低中山丘陵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丹霞地貌特征明显,山、水、林、泉、洞等各种景观齐备,具备“江南园林”应有的特质。

境内有“天下第一神汤”息烽温泉,有“南来佛教第一山”西望山,有溶洞群,还有深山湖泊青山湖、温泉天台原始丛林、团圆山“陨石坑”。

息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息烽总人口约30余万,分布着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仡佬族、白族、回族、满族、壮族、水族等24个少数民族,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兼有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的乡土文化。

腰鼓

腰鼓是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满、彝、汉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流长村村民的狂飙,展示农民们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每年春节,流长村腰鼓队都会为群众义演。

舞狮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每年春节,舞狮表演者都会到乡政府门口进行表演,祝愿我乡的明年更美好。

流长阳戏

流长阳戏主要流传在息烽县流长乡四坪村,水尾村,新中村和营中村及金沙县后山乡部份地区。这里地处乌江库区南北沿两岸,南岸是流长乡。北岸是金沙县后山乡,流长阳戏因其文化底蕴深厚古朴典雅,唱腔多变,被称为是戏剧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民间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还可随着乌江库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流长阳戏首先由居住在四坪村平岗堰塘的黄姓祖先黄滔传出,黄滔的师傅名叫徐法行,相传是四川灌县人,明末入黔,和住居大岩头的黄姓族人相处,见黄姓族人皆心地善良,诚实守信,便主动提出教黄姓族人阳戏,于是徐法行便亲自教授起来,黄滔作为徐法行的第一个传承弟子,开始在四坪村一带唱起了阳戏。

明清两代,阳戏在黄姓族人中传唱,坛门旺盛,远近请唱阳戏的人家都比较多,因为群众相信唱阳戏能够趋吉避凶,因之请唱阳戏的人愈来愈多,一直到民国年间都处于兴旺状态。解故后,五十年代,流长阳戏还在传唱,文化大革命期间,阳戏受到冲击,遭到封杀,道具书籍等被烧,好在传承人想方设法保护使部份书籍、道具和乐器得以保存至今。徐法行作为息烽流长阳戏的传法第一代师祖,传黄滔之后,黄滔传黄法胜,法胜传法兴,法兴传法林,法林传法明,法明传法雷,法雷传启顺,启顺传法轮,法轮传法舟,法舟传法坤共十代。法坤作为流长阳戏在流长的第十代传人,表示将阳戏发扬光大。

息烽流长阳戏和其他阳戏的不同之处,是演戏人不戴面具,这是师祖传下的规矩,只能用颜料和毛笔在脸上画净、旦、丑等角色,称之为开脸,开脸只能由掌坛师进行,掌坛师就是每一代的传人。他不一定要唱好戏,但必须做好法事。流长阳戏主要是纪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而演唱的,供奉的神位是川主、土主和药王,有一则名《三圣登殿》的曲目三圣就是指的川主、土主和药王。

流长阳戏内容丰富,唱腔多变,吹、打、跳、唱齐全并辅之以灰谐,老少喜爱。主要用于祛病、祝寿、迎娶、祈福、还愿。曲目很多主要有如下曲目:锁孽龙、春兰送酒、李玖看花、收蝗虫、龙对戏、下河东,三星上寿、八仙、假报喜等。正戏有桃山救母、迎神下马、煞帐、开坛礼请、领牲、造棚、亮台、回熟、天官开台、三圣登殿、纠察显灵、敲枷脱锁、催愿加官、赐神、钟馗捉鬼、禳星、回三伯公、施孤、勾愿、奠酒、造船、送神、回神等。器具有关刀鞭剑,棍、铙、铍、锣、鼓和服饰等,最具历史价值的是清代遗存下来的司刀,八大块彩服和黄蟒、兰蟒、绿蟒袍以及光绪年间的阳戏书籍。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