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晋北鼓吹 五台八大套

黑与白2024-04-29

晋北鼓吹 五台八大套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

历史渊源

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与散乐结合后,逐渐作为民间吹奏乐被普遍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事项中。到明清趋于成熟,晚清盛行。20世纪初达鼎盛。30年代,日寇侵华,受到摧残。新中国成立,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文革”冷落沉寂,80年代复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远在清光绪初年,就由当时五台槐荫著名的民间音乐家赵承贵,经多年潜心研究,完成了八大套曲的整理。这是五台八大套音乐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而忻州八音则以人才辈出,享誉全国,2006年被中央命名为“中国八音之乡”。

基本内容

五台八大套计有八大曲牌项目,共约65个曲目。一般分祭祀、婚嫁、殡葬、庆典、庙会等几种场合。它的演奏规律,一般由散板开始,转为慢板、渐快、特快的过程。

忻州八音在清代中叶以前,主要是吹奏当时流行的套牌音乐。到清末民初,八音会始仿学吹戏,极大丰富了演奏内容。

忻州八音和五台山八大套的乐器大同小异,主要有管子、唢呐、笙、海笛、小锣、钗、鼓、板鼓、手板等。其音质特征粗犷豪放、雄浑铿锵、明快动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艺术特征

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都源于生活,渗透于感情。在风格上集庙堂音乐的宁静与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与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与高亢、中原农耕生活的和谐与浑厚于一体,是历史与地域文化的结晶。它的曲调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剧曲牌、宗教音乐等,因而具有多元性的艺术特征。由于它是伴随民俗活动发展的,形成了与乡村民俗事项有密切的依从性的特征。也由此形成了演奏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性特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