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安徽无为纱灯

天真无鞋2023-11-17

安徽无为纱灯

无为纱灯系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悠久,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曾被作为慈禧祝寿礼品进贡。框架用高级木料制作,并雕刻各式花纹;纱灯盖头伸出6根木爪,呈龙头形,6对龙眼,金粉描绘,栩栩如生;框架外沿以镂空工艺刻雕各式花芽,像龙背鳞翅;灯体嵌进纱绢画,题材有戏剧、人物、花卉、山水等,工笔重彩,色泽艳丽。今天,首都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仍悬挂有无为纱灯。

对于安徽文化来说,无为剔墨纱灯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一般人对无为剔墨纱灯可能不太了解,但人们对这个经常悬挂于古屋、老宅之上的古老灯艺印象深刻,无为剔墨纱灯就是古老灯艺的一种。其制作复杂、工艺繁琐,是自古以来少见的较为昂贵的传统皖地特产。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

相传北宋米芾就任无为知军时,运用绘画技艺在灯笼壁面绘上人物、山水、龙凤、花卉等图案,借以与民同乐。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流行的蔑扎、纸糊、染色“彩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框架取料檀木或红椿,并用龙头凤头、象鼻、虎脚装饰,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绘以花卉、山水、人物等形象,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

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曾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无为纱灯,悬于皇宫内苑。

1911年,无为纱灯参加南京博物院展览,荣获了二等奖。外国驻华使节和商人目睹后,纷纷解囊争相购买收藏。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寻访到仍然健在的民间工匠卞仲英等人,旋即又组织纱灯生产。自1953年始,无为纱灯便连年选送参加安徽省历届工农业产品展览会,享誉江南塞北。

1956年,无为县人民政府积极创办无为纱灯社。1958年,无为工艺美术厂在原有纱灯品种的基础上,又创制10多种新产品,让世人耳目一新。在国庆10周年期间,无为纱灯还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并作为安徽省的名优牌特产,高高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展示出一方的风采。

可惜如今无为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与大多数人传统工艺相似,进入没落期。清朝末年,战争和灾荒导致无为纱灯制作渐趋衰败;1984年,无为县文化局想重振纱灯雄威,组织人员进行生产。然而,由于工艺繁琐,一对纱灯一个人至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因而价格昂贵,上世纪80年代就要一百多块钱,导致纱灯滞销,后来不得不再度停产;在2004年,中央有关部门需要寻找无为的剔墨纱灯,但有关人员将无为寻了个遍,也未能找到一对完整的剔墨纱灯,可见此制作技艺的衰败程度。

幸运的是如今剔墨纱灯还有一个唯一的传承人:朱晓钟。为了找回即将消逝的传统工艺,朱晓钟一边回忆一边制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他独自创作的一对剔墨纱灯终于完成。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美。

2006年年底,无为纱灯作为该县唯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省文化厅授牌。无为政府也在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让更多的人掌握剔墨纱灯的制作技艺,以市场化的模式使其再放光彩。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