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红安绣活”是红安地区源远流长的一种汉族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有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之说,鼎盛时期红安绣制鞋垫已形成最盛行的风尚。绣花鞋垫成为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积淀着古老的汉文化底蕴,凝结着汉族妇女的智慧巧思。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红安的刺绣之风一直长盛不衰,红安女子将心意和爱意绣进绣活中,传递着对生活美好的期许。它是这片热土上的文化记忆,是当地的历史遗存,更是百姓的情感归依。
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是自古以来红安民间流传的一种手工纺织技艺,其产品又称作家机布、景庄布。它质地轻柔、爽身、透气保健,花色给人以清新的明快美、格律美、朴实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当地人民群众的衣着及床上用品的主要材料。
红安大布在解放前有白布和花布两种。另有用类似红安大布织造技艺织成的花汗巾、花带等既作实用品又作装饰品的派生制品。80年代以后,现代工艺的发展,使得红安大布变得色彩斑斓。整个纺织工艺有大大小小70多道,其中主要有纺纱、挽纱、染纱、浆纱、倒筒、牵经、穿纵、穿扣、上机、制梭心、织布等11道。
红安大布的纺织技艺含量很高,为代代相传,其相关器具制作精良,全由当地工匠自制。由此,充分展示出文明古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于2009年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7月,红安大布产品入选并参展上海世博会;2013年12月,合作社将“红安大布”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十八老子的故事,讲述的是以秀才卢四运为首的十八位机智人物的故事。十八老子何许人也,没有史料记载,大多数人把故事中的机智人物称作“十八老子”,也叫“十八学士”。十八老子的故事在红安及周边黄陂、麻城、孝感、大悟、新洲及河南新县等地广为流传。
到目前,已收集整理出《打稿荐坐牢》、《卖黄桶》、《父子俩打官司》、《油榨石碑》、《你打官司还是不中》、《八百和两吊》、《抬腰磨》等百余篇。“十八老子”之首的卢四运生于清乾隆乙酉年、卒于嘉庆庚午年。他生性机灵,传闻他曾经殿试得中,被嫉贤妒才的奸臣诬为“龙爪星下壁”而“永不录用”。关于他们的故事饱含着当地独特的地域风情、人文历史,反映出中晚清时期朝野斗争的画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故事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取材于社会基层、贴近群众生活。然而表现出来的是:布衣行为连朝政、平常生活出奇闻。十八老子的嘻笑怒骂尽显其机智与诙谐,让人先笑而后悟。故事情节起伏跌宕、通俗自然、趣味性极浓。数百年来,为红安乃至周边邻县群众津津乐道,是开心的笑料、开智的良方、树人的教材。近年更是受到当代文艺界的赏识。他们取其卢四运的部分故事写成了长篇曲艺《秀才外传》,拍成21集电视连续剧《百姓·秀才·官》。
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属红安地方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荡腔锣鼓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源远流长:初步认定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
二、表演形式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民间生活的也最具红安山区的生活区气息。
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唱词的格律多属乐府词牌及宋、元朗读词牌如“清平乐”、“风入松”、“水龙吟”等等,其内容及宫廷、民间生活方方面面,各种场合都有专用曲目:如祭祀的有《大朝贺》,新婚的有《画眉席》、庆寿的有《寿筵开》等;其曲谱凝聚了古典音乐五声音阶的精华,它先于中国戏曲数百年,而如今的京剧、汉剧、楚剧所用的吹奏、打击乐曲谱都可从此荡腔锣鼓中找到它的先天。
手工油面是大别山地区特有的传统面食,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于工艺独特,尤其是对天气、温度、湿度及食盐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民间以祖传师承的方式传承。其粗细均匀,口感劲道,易煮不糊,全部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俗称“一根面”,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民间民俗美食。
皮影戏,亦称社戏(旧时以各社庙为演出点),红安人习惯叫它影子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艺术,深受红安老百姓喜爱。
红安皮影戏分东西二路 : 一路为“小帐子”,即影幕和影子较小,唱腔接近麻城东路子花鼓戏,此为东路;一路为“大帐子”即影幕和影子较大,每唱一句或数句后,由唢呐接腔吹奏过门,此为西路,流传于县中部、西部和南部。
皮影戏何时传入红安?从老艺人的回忆和艺人师承关系可追溯到清代光绪初年。红安皮影戏深受群众喜爱,不仅仅成为节日文化大餐,还用于喜庆、祭奠、祈福、许愿等场合,传承传统风俗。红安皮影戏鼎盛时期,约有百余戏班。
全县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皮影表演艺人共计7人,年龄最大的有73岁、年龄最小的有55岁,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长的92岁。他们自制皮影数百张,自购道具乐器,活跃在红安县及周边县市乡村。周边乡村逢有结婚生子喜庆事,都要请皮影戏班,唱上三天三夜,又称“唱愿戏”。每逢春节,以村垸为单位请皮影戏,称之为“唱公戏”,为村民义演、祈福,增添节日祥和气氛。
红安绣花鞋垫是红安地道的传统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始于东汉光武年间,兴于唐、盛于清,是鄂东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集日用与审美于一体,为鄂东地区颇具地域代表性的民间女工技艺。以绚丽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方面的实用价值享誉国内外,为文艺界专家学者所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工艺技巧、构图风格和图案寓意的艺术风格诸方面,红安绣花鞋垫都具有长江中游地区绣花鞋垫的典型工艺特征和艺术特点。红安绣花鞋垫图案生动,装饰性强,这些出自农家少女之手的绣品,在不被人注意的鞋垫上,作为定情的信物或嫁期的礼品,姑娘们一针针一线线,按照自己的心愿,创作出一件件富有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的作品。花纹的图案,色彩搭配,大胆、变幻、夸张,表现出清新夺目的质朴美、浪漫美、明快美。
红色革命歌谣、架子戏、红安木雕、红安乡土饮食文化如:珍珠花菜、绿豆粑、永河皮子等。
张氏龙灯、五虾戏鲶、天台禅乐、善书、老君眉茶艺
放蝴蝶、刘海戏金蟾、天足舞、楚剧、号子、撒帐歌、二程的由来、典明山的来历、耿氏金牛转车的传说、琼轩集、农民画、焰硝制作技艺、龙灯制扎技艺、木版年画、传统酿造技艺、剪纸、根雕、石雕、纸扎。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