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担子”后边为两个“抬判”。“抬判”亦称武判,与阵前的“走判”即文判大不一样。抬判身穿背后插着四面绣有龙凤鸟兽图案、带有飘带三角小旗的“长靠”,脚蹬粉底皂靴,红脸、黑色长须,威风凛凛地站在由四人抬着的长杠抬阁之上。抬阁中间绑着一张曲背太师大椅,椅背、椅腿及抬阁长杠上都用红布包裹。出行时抬判叉立在椅前,双手半握拳左右摇晃,名曰“甩摆”。如过城门瓮、牌坊、瓦卷时,则坐在椅子上。如遇寺、庙、观、庵及桥梁、祭坛时,则双手合抱、躬身下拜。如遇商行、店铺放一串小鞭,抬判则在抬阁上表演“跌叉”、“渔翁撒网”、“鸭子淘食”、“风卷残云”、“黄鹤亮翅”等倒立、翻滚惊险动作。此时,观众纷纷往抬阁上撂赏钱、赏物(纸扇)。抬判过后,十班大会仪仗陆续而过。如菜行业的“万福会”,白天迎会,会前为九把黄罗盖大伞,随队人员手提、肩扛上书“万福会”字样的红灯笼、三角黄旗和亮牌。
晚上则改为五把琉璃(后又改为玻璃)大伞。琉璃伞为六角立体形状,六个组合灯箱内可点燃六支蜡烛照明,十分好看。伞后为十多人组成的“銮驾”。文武执事均用鼎铜锡打制,其刀、枪、剑、戟十八般武器和飞禽走兽金瓜形杖头惟妙惟肖,十几面百脚幡彩色龙凤旗迎风招展,好不威武。“銮驾”身后紧跟有头套面具,身着兰色“Y”字领滚边褂子、兰灯笼脚裤子,腰束红色飘带、手执长柄大荷叶和身着红色“Y”字领滚边褂子、红灯笼脚裤子,腰束兰色腰带,手捧内藏一只半遮半掩的“三脚蟾蜍”果盒,边走边扭的“和合二圣”。有“二十四孝”。二十四个老子,按顺序排列为:“孝感动天”的舜帝、“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啮齿痛心”的孔子学生曾参、“单衣顺母”的孔子学生闵子骞、“为亲负米”的孔子学生子路、“鹿乳奉亲”的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郭巨埋儿”的郭巨、“涌泉跃鲤”庞氏、“拾椹供亲”的蔡顺、“刻木事亲”的丁兰、“怀桔遗亲”的陆绩、“行佣供母”的江革、“扇枕温衾”的黄香、“闻雷泣墓”的王裒、“恣蚊饱血”的吴猛、“卧冰求鲤”的王祥、“扼虎救亲”的杨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尝粪忧亲”的庾黔娄、“乳姑不怠”的唐夫人、“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亲涤溺器”的黄庭坚。二十四个孝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装束打扮亦不相同,令人叫绝。
此外还有“刘海戏金蟾”、“济公活佛”、“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张仙送子”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出现在迎会队伍之中。最为精彩的为高跷长阵。八个不同体态特征的汉子,分别装扮成“铁拐李”、“兰彩娥”、“韩湘子”、“吕洞宾”、“曹国舅”、“汉锺离”、“何仙姑”、“张果老”八个仙人,其人物造型皆与传统图画中的八仙一模一样,叫人称奇。
他们一个个腿绑长短不等的高跷(最高的六到七尺,最矮的四尺有余)。每副高跷都有两个护卫,上下拱桥、过城门瓮、牌坊都由护卫人员托着或抬着过去。京广绸缎行业的“增福会”除了銮驾仪仗外,还有由四人抬着、风车式内坐六名儿童,不停地上下翻转的“秋千”。竹业“庆福会”和柴草业“接福会”的大伞为“竹子伞”(一人撑着,另一人托着行走)。除了十班大会组成的出会仪仗外,各城门还有“内班会”。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小商小贩、闲杂人员等。他们有的扮演丫叉小鬼、有的装扮文武判官、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拉弹拨、有的杠伞打旗、有的饰衙役、有的做犯人、有的当轿夫、有的作“马弁”,掺和在各会里“跑龙套”。待十班大会游行队伍陆续走过,最后为“都天大帝”菩萨驾出巡。“都天大帝”菩萨驾仿照帝王出巡圣驾:四面仓锣、四面黄旗、一把巨型遮阳黄罗盖伞、銮驾仪仗、宫灯、薰香炉香案和上书《睢阳太守》、《开元进士》、《御史中丞》、《都天大帝》、《江淮保障》、《代天巡狩》以及《肃静》、《回避》等字样的木牌、亮牌。
其后为八人抬着的都天大帝入座的神轿。轿后为几十名来自本城“天妃宫”、“东岳庙”、“华神庙”、“开元观”、“关帝庙”、“龙王庙”等道观,身着各种鸟兽花卉图案彩色道袍、各执唢呐、笙、箫、笛、管、琵琶、三弦、镗锣、点鼓(怀鼓)、大扯钵道士组成的乐队。他们边走,边轮番演奏唐宋时代的道教古乐《浪淘沙》、《采莲子》、《清平乐》、《醉太平》、《虞美人》、《一剪梅》以及南昆乐曲《昭君出塞》、《十面埋伏》、《回营打围》、《雨打芭蕉》等。此外还吹奏一些苏北及里下河一带流行的《下盘旗》、《芦江怨》等美妙动听、令人神怡、如入仙境一般的民间小调。会的尾声为一群“磕拜香”的人。他们每人备有一张用红布包裹着的小板凳,板凳上绑着小型香炉烛台,膝腿盖上绑着干粽箬和红布(当护膝用)身背包袱、雨伞。逢桥、逢巷、逢寺庙庵堂、祭坛都要下拜磕头。整个大会从头至尾长约两华里。将它说成是一个民俗文化展示的流动大舞台,实不为之过分。
自清嘉庆年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一百六十多年中,兴化每年都要举办迎神赛会(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因特大水灾而未举行)。各行业十班大会队伍都是陆陆续续地出发,并不十分连贯。而为庆祝兴化城解放两周年,1951年举行的迎会,是统一集合、统一出会,九班大会一齐出(因当时钱庄典当行已不存在,故其“聚福会”也就无法出会)。加上刚从解放区“引进”的“秧歌舞”、“挑花担”、“荡湖船”、“跳毛驴”、“小放牛”、“打莲湘”、“打腰鼓”、“舞龙”、“舞狮”以及“洋鼓洋号”等文艺表演形式,而使兴化庙会更加别致、新颖、热烈、活跃,令人耳目一新。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