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尽了南宋时期元宵夜花灯璀璨、人潮涌动的节日盛况。花灯,作为我国传统纸扎艺术的代表,已长久地留存在国人美好的记忆中。
安阳县永和镇苏奇村的苏奇纸扎,作为我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至今在豫北大地上熠熠生辉。
“提起纸扎,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丧葬用的纸人纸马。其实,纸扎包含的范围很广,用途也很广。”苏奇纸扎的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苏海亮说。
“节庆用的花灯,阳春三月天上放的风筝,都属于纸扎。”苏海亮说,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纸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纸扎单指丧葬、祭祀或祈福活动中的纸人纸马、金山银山、摇钱树、牌坊、门楼、宅院等用来焚烧的纸品;广义的纸扎包含了所有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的纸制品。
“纸扎融扎制、裱糊、剪纸、泥塑、彩绘等多种技艺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苏海亮边说边拿出一盏半成品的走马灯介绍起来。
“传统走马灯制作工序复杂,工艺要求也高,扎骨架、裱糊、镂空(雕刻)、配饰、描彩(彩绘),无一不是手工制作完成。”苏海亮说,他手中的那盏六角走马灯,六面分别按福、禄、祯、祥、寿、禧为主题进行设计,除了在上面彩绘寿桃、关公、佛像等有着特殊寓意的传统图案外,还要在上、下共12个边角配饰蝙蝠、柿子等不同的造型,以寄寓双福(蝠)献寿、事事(柿柿)如意等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外围配饰的设计和制作,也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
“以前是在里面点蜡烛,利用热对流原理,让走马灯自行转动。现在我对它进行了改进,制作过程中装进去灯管和音乐盒,使用时只要接通电源,走马灯就会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匀速转动起来。”
“当然,纸扎很大一部分用于丧葬和祭祀。直至现在,丧葬用的纸扎也仍然是我们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苏海亮说,当地的老百姓大都叫纸扎为“纸色”“彩扎”,从这个称呼上也可以看出,民众对纸扎匠人技艺要求之高。因为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造型美观且又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苏奇纸扎在安阳、鹤壁、邯郸等地民众中间很受欢迎。
“纸扎文化其实是我国孝文化在民俗方面的体现。”据苏海亮介绍,在传统社会,人们思想淳朴,孝顺的儿女都争相为过世的长辈焚烧用纸竹扎制成的亭台楼阁、侍男侍女、车马家具等,以表示自己的孝心。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民俗文化影响下,纸扎这一民间技艺长传不衰,作品种类也日益增多。
“以前,信奉‘一个徒弟一只虎,十个徒弟把门堵’的教条,传承人选只限于自家人,即使对家中的女性也只允许传些帮衬(糊裱和剪纸)的技术。”据苏海亮介绍,苏奇纸扎产生于晚清时期,自祖上苏三德创业以来,家中男丁不太兴旺,只传子苏则光;苏则光再传于三代苏守安;苏守安集毕生精力致力于家传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在其手中,“苏奇纸扎”技艺得到较大发展;苏守安膝下三子,即长子苏家和、次子苏家顺、三子苏家有均得其真传;第四代中只有苏家有有二子,即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苏海亮、苏海飞。苏奇纸扎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传承下来的。
“可以说我的爷爷苏守安对‘苏奇纸扎’技艺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卓著。”苏海亮说,“文革”期间,苏奇纸扎进入歇业状态,他的爷爷苏守安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通过糊制高鸡帽大红花、书写标语大字报、绘制画报等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传承手艺,苏守安发明了一套“家教”方案:晚辈们如果想花钱,就必须去干他教的技术活,难易程度不同给的钱也不等。苏守安费尽心思引导晚辈们去学习纸扎这门技艺,才使得苏奇纸扎得以代代传承。
“纸扎的重新兴起其实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苏海亮说,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有了宽松的环境,苏奇纸扎重新有了市场并逐渐走上复兴之路。遗憾的是,部分产品因为耗时费力、成本高并且市场需求量小而不再制作,渐渐被业界遗忘,相应的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为受到印刷品的冲击,传统纸扎创作过程中的很多技艺就用不上了,时间一长极有可能就会失传。”苏海亮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纸扎行业也呈现出了工业化时代的特点,许多用料都是工厂印制好了的,纸扎匠人只要简单裱糊、组装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带来的隐忧是,很多技艺没人肯用心学习了。
“即使这样,我仍然很重视向同行请教、和同行交流,吸纳他们的优势和长处,让‘苏奇纸扎’更加完善、完美。”苏海亮坦言,时代的洪流是阻挡不了的,要想生存和发展,只有多想办法与时俱进。他现在有三个愿望,一是建一座陈列馆,用纸扎成品保存、展示传统技艺;二是打破家族陈规,招收年青一代学习、传承、发扬光大纸扎这一民间艺术;三是结合更多的同行,和上游的印刷企业合作,开发出更精致、更实用的纸扎产品。
苏奇纸扎扎根于民间,是安阳县永和镇苏奇村苏家的民间绝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融扎、刻、书、画、糊等多种民间技艺于一体,技术含量极高。经过几代人的改进、完善和创新,苏奇纸扎产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形象鲜明、立体感强,极具观赏性。
苏奇纸扎是一种由旧时代流传至今的民俗产品,是民间祈福、殡葬、祭祀等活动的产物,充满神秘色彩。它反映了豫北地区与殡葬、祭祀等活动有关的民俗风情,从侧面表现出当地群众对传统孝道的崇尚和追求。苏奇纸扎对研究地方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
土库曼斯坦的饮食较为广泛地使用胡椒、洋葱、茴香、薄荷等调味品是土库曼斯坦乃至中亚厨艺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土库曼传统食品有烤肉、抓饭、烤馕、烤肉饼、炸馓子和包子等,饮料以茶为主,夏天人们往往喝酸骆驼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