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湖北房县民俗文化

梦沫惜2024-01-01

湖北房县民俗文化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东连保康、谷城县,南临神农架林区,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古称“房陵”,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黄酒之乡”。

房县,古称房陵,地处鄂西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汉民族创世诗史前神话《黑暗传》,在房县西南山区传承;女娲炼石补天,遗石东部青峰山上;神农遍尝百草,周济天下苍生;尧子丹朱,避舜于房;武王伐纣,彭在其中;西周太师尹吉甫房陵人,功勋卓著,遗有《诗经》千古传诵;秦汉以降,赵王迁、唐中宗李显等数二十多位帝王将相谪居房陵,塑造了博大精深的帝王流放文化;见诸史志中的野人迷踪,给房陵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房县自古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习俗,在清同治版《房县志》卷十一中有关于风俗的记载:“防渚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种,厥性刚烈躁急。厥声近秦,厥歌好楚……”、“立春,农夫击社鼓,呜大锣,唱秧歌数阕”、“婚姻……鼓吹及媒妁……”、“中秋节……又有摸秋之戏,人人家蔬圃摘瓜抱归,鼓乐送至亲友家……”、“冬至日……演戏……”、“除夕……炙炭满屋,或添香,或放爆,或歌吹……”、“元宵,作灯神前墓道及门庭井灶……有龙、虎、狮、麟、车船、竹马、软索、节节高、鳌山等灯,自初十日起,结彩张筵,灯影与星月交辉,爆声与歌管竞沸,至二十后,乃罢。”多少年来,房陵传统民间文化一直世代相传。

房县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帝王流放地

房县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历史上把房陵作为流放地的朝代最多,被流放到这里的人数最多,而且品级最高,仅史书上记载的流放到这里的帝王就有14位。在中国的历史上,河北的沧州、黑龙江的漠河、四川的巴州和黔州、以及新疆和海南等地,都是较为集中的流放地。但是,没有哪一处能够在上述几个方面与房陵相比。自秦以来,房陵有数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第一次是秦始皇亲政的时候,长信侯(女子旁加寥、不要穴头)(音ai)趁秦始皇刚刚亲政起兵叛乱被处死,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4000多户上万人口被流放到房陵。接着是吕不韦被免职在蜀郡忧惧自杀后,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一万多户数万人被流放到房陵。

第二次是西汉时期,刘邦的女婿张敖、济川王刘明与济东王刘彭离两兄弟、清河王刘年和河间王刘元等被流放到房陵。第三次是唐朝,有梁王李忠、广武王李承宏,还有广为人知的庐陵王李显等被贬谪房陵.第四次是五代两宋时期,后梁刺史惠王朱友能、南宋周恭帝等帝王被贬谪房陵。

傅广典认为,如此之多的帝王,如此之多的人口被流放到房陵,这对房县的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流放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异质文化,它所带来的宫廷文化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融汇和整合,这种融汇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堪称房陵文化的精华。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史学家忽略的问题,这就是被流放的帝王将相并非都是王朝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的人,有些皇亲国戚或亲信党羽犯了游戏规则,放在宫廷里碍眼,或者不贬不谪不足以维护王朝律令的尊严,宫廷就将他们流放到离国都并不很远既荒僻又富庶的地方去。对于建都长安的王朝而言,房陵就是最理想的流放地,盆地地形,山高水险而土地却很肥沃,被流放的人到了这里既跑不了也饿不死,适中的距离也便于朝廷监视督察。这使残酷的流放带上了温情色彩。

唐朝庐陵王李显可算作一例。他被贬谕在房陵长达14年之久,他在这里卧薪尝胆,筑城建宫,以图东山再起.历史上被贬谪在这里的帝王将相修宫建殿依然称王者,远不止庐陵王一人,于是就宫廷文化而言,房陵就成了不是陪都的陪都。这种“陪都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具独特价值的成分。

纵观历史,被宫廷流放到房陵的帝王,被流放帝王带到房陵的宫廷文化,改变了房陵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升了房陵在鄂西北地域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在房陵这个独特的地域里,王与民的亲和、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流放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整合,决定了房陵的文化中心位置。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