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在潮汕食文化中历史悠久。它的品种繁多,美味爽口,在潮汕地区发展为一种色、香、味俱全的小食,也成为潮汕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了解的粿文化的真正精髓应该是在千千万万普通潮汕人家里,而且融于节日中。不难发现,潮人不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又或是各种传统节日,都与粿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了粿在潮汕礼俗中的一种象征地位,而且表明了粿在潮人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粿,米食也。它在潮汕地区出现有一定的渊源。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这简单的米食,在潮汕人手里,成了主食米饭之外五花八门的东西。如甜粿、鼠曲粿、朴籽粿、红曲粿等等。还有些并非米制品,潮人也称之为“粿”。如草粿、无米粿之类。潮汕地区的粿品品种如此繁多,按味道的不同有甜粿和咸粿之分,有因配料或包馅的不同,有菜头粿、芋粿、菜粿、栀粿、猪朥粿、朴籽粿、鼠曲粿、豆粿、笋粿,还有以发酵为制作方法的酵粿。这些粿品的制作要求精细、调味多样、烹调考究,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堪称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粿品在潮汕小食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潮汕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自身的功用。首先,粿是祭神拜祖的贡品。潮汕民间习俗,历来都是极其重视时年八节的祭神拜祖,粿往往被作为时节祭神拜祖的必备祭品,在祭品中仅次于“三牲”。
例如按照潮汕民间习俗,逢年过节,家家产户都必要做红曲粿、酵粿、白饭桃等用以祭神拜祖。
另外,粿对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潮汕民谚云:“时节做时果”“时令防时病”。就是有选择性地利用适合节气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草药,用科学操作工艺拌入米粉(俗称粿志)加工研制烹调成可口粿品,以预防疫病。如鼠曲粿,可于春天御春寒咳嗽;红曲粿,可消食健脾;菜头粿,可去邪热气;麦粿,可利便养肝;桅粿,助消化、增食欲,祛疾病。这样的粿品使人既可享受美食口福,又是成为适合时令药膳,可起到增进食欲,提供营养,调摄养生和医药保健,益寿康宁之功。
粿品小食除了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功用外,其自身还蕴涵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潮汕民间千家万户的家庭妇女都会做粿,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辈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求精功细做。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便可看出潮汕人是如何抓住细微处,体现出粿的精巧的。例如粿类中的“白饭桃”,它的皮是使用潮汕最常见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简单地把粳米粉冲开水和成粉团,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因为潮汕人认为如果粳米使用机器干磨,磨出的粳米粉便会缺乏粘度,没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来米浆后,要先上蒸笼将粳米粉浆蒸熟,因为粳米浆蒸熟,制出来的粿皮才会有爽滑的感觉,吃时不会粘齿。又如传统名小食“鼠曲粿”,传统的做法是“鼠曲粿”用粿印印出来后,要选用干芭蕉叶垫底。别看给“鼠曲粿”垫底这一极细微的细节,却充分地体现了潮州人做粿的独具匠心。采用芭蕉叶垫底,不仅能衬托出这种粿品的自然风格,芭蕉叶经蒸熟后,更能散发出一种芳香的笆蕉叶气息,和“鼠曲粿”所具有的鼠曲草香味相得益彰,产生一种浓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又如“甜粿好食难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费工夫,米至少要筛两遍,越细腻越好。炊甜粿也很费时,还要注意把握时间和添水。所以“无工做幼粿”、“鬓歪歪做无雅粿”这些俗语都表现了“粿”的精细考究,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不单是要粿好吃,也讲究形式美。
粿搓成团后,用不同花样的木雕模子印制。潮汕的粿印,以桃形为主,也有一些圆形,或上红漆或为原木色。在一方带柄的方木块上凹雕出桃形的图案,中间雕一篆体“寿”字,以作印模的主题,周边饰以回形纹,并以这种纹饰围成小桃形,构成大桃携小桃的图案,中间衬托着古篆的“寿”字,主次分明,突出了民间寓意“吉祥福寿”的传统主题。用模子印好的粿才是真正地完成了制作。潮汕人做粿体现出潮汕人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聪明才智,也表现出潮汕人对细致生活的追求。
潮汕人除把粿当作日常点心外,每个节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谓“时节做时粿”。元宵节要做甜粿、酵粿(发粿)、菜头粿,即“三笼齐”,取其甜、发、有彩头之意。清明节做朴籽粿,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端阳节做栀粿。中元节要做“碗糕粿”(即笑粿)。春节做 “鼠曲粿”。各种祭神拜祖的日子更离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红曲粿。红白喜事自然也要用粿。所以粿品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粿品用于祭祀,往往寄托着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给予好的意头。例如潮汕小食中的粿类,如红曲粿、白饭桃、鼠曲粿等,都是用木印印成桃型,是人们以寿桃的外型表达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潮汕小食白饭桃,采用糯米饭作馅,是人们对五谷丰登的希翼;红曲粿、酵粿,是潮汕民间重大节日必备的祭品,红曲粿染成红色,因为红色是潮汕人心目中吉祥如意的象征,蒸的酵粿因大酵的作用而松发,潮汕人便用以寄托兴旺发达的愿望。如果发酵过程做得好,蒸熟之后,粿面凸起而裂开,状如花朵,潮汕人称之为“笑”,这意头也好。
潮汕地区还流传了许多与粿品有关的谚语熟语。做费工费时费精力,倘工夫不济勉力而为,称“无工做幼粿”。工于心计、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形容为“贤做雅粿”。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长,和针工一样为自小必修的手艺。某些女人倘仪表不整,手艺不佳,称“歪鬓姿娘做无雅粿”。潮人喜吃粿,看重粿。对那些异想天开、绝无可能的事,称为“乞食丢落粿”。拿人家东西,并非偶然捡来,称“灶头拾着粿,眠床拾着被”。事情弄糟露了馅,称“咬破粿”。 “别人草粿别人糖”,形容慷公家或他人之慨。
粿品的背面还常常有民间故事和传说。清明节,潮汕人总喜欢用鼠壳粿和朴籽粿拜祭祖先。传说,先人逢春荒时,常采用此二物拌其他杂粮吃或单独吃,借以求生。后人为怀念祖先之艰辛,便用此二物制粿品祭拜,颇有温旧知新之义。甜粿的故事更是凄惨,从前潮人迫于生计,坐红头船离乡别井去过番,行前各炊甜粿一笼,甜粿不易变质,可保存较长时间,以备船上充饥。这抛妻别儿的事,实是情出无奈,万不得已才舂甜粿。于是有了“无苦奈何舂甜粿”之说。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
现如今小青年们闪婚的现象非常普遍,当然离婚的现象也是不在少数,当然要离婚也要找一个可以离婚的理由,本站就来为你盘点中国之最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中国最奇葩的十大离婚理由第十位:婚后还要AA制,离婚...
居住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体现出当地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抗争中产生出的避邪、求吉、审美、实用的复杂心理意象与价值观念。甘肃民居大多也表现了劳动人民普遍的讲实际、重伦理、求功利及尊神灵的传统民俗结构...
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礼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巾。颜色很多,一般多用白色、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为1.5米,最长的有4米。宽度不等。两端有穗,约6厘米。哈达...
西马村,是明代雁门关所辖的古堡之一,旧称永和堡,现在该村东堡门上方的明代石雕门额依稀可辨,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距鹿蹄涧村约5公里,现居人口中百分之七八十为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