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人参之乡”抚松(深山难觅采参人 非遗民俗濒危)

情痴2024-07-13

“人参之乡”抚松 深山难觅采参人 非遗民俗濒危

抚松县是中国的“人参之乡”,人参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之首。人参是抚松的名片,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抚松县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经科学考证,抚松人参的品质高于任何地域的人参。据撰于民国十九年的《抚松县志》记载:“抚 松地处边远,原无居人,出产野参极多。嗣后外来之人渐有进山采掘野参,名曰放山。”,“在二百年前后,采者愈多,出产日少,始栽种园参”。民国三年,仅东岗、西岗、北岗“三岗营参园营业共七百四十余家,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特别之出产。”据《太平御览》记载,公元705至926年的220年间,渤海国入唐朝贡94次,贡品中的人参主要是在抚松县汤河口采挖的上等老山参,称为汤河人参。到明末清初,抚松地域采挖野山参已形成规模,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的重要来源。

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原始森林中人迹罕至,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放山人每年需要在山林之中连续生活四个多月,许多人在放山过 程中受伤和丧生。为了安全和生存,需要具备科学的野外生存技能。为了找到、挖掘、保存人参,需要科学的寻找、采挖、保存人参的技能和方法。为了避免曾经发 生和可能遇到的各种不测,需要一些规矩来约束和规范放山人们的行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对于放山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奇特现象无从解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 一些迷信。同时,为了强化约束力,需要借助“神”的力量。放山习俗早已成为抚松放山人共同遵守的习惯和规矩,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习俗。如今的老一代 放山人,仍然自觉地遵守这一古老的民俗。放山人祭祀“老把头”,奉为山神。据《抚松县志》记载:“阴历三月十六日,此日系老把头之生日。老把头不详何许人。相传系放山者之鼻祖土人或云是前清老罕王,现在放山者均祀之。是日,家家沽酒市肉,献于老把头之庙前。抚松人民对于此节极为注重,然他处无之。”

深山难觅采参人 非遗习俗濒危

在众多的影视剧中,“采参人”的形象颇具传奇色彩。他们翻山越岭、以身试险,如果幸运发现珍贵的“棒槌”,就小心翼翼地用红绳拴住挖出来,为的是不让“成精”的人参跑了。一同挖人参的伙伴,也有可能为了独占宝贝展开生死争夺。

抚松采参习俗的过程:拉帮、进山、搭戗子、排棍、压山、打小宿、抬棒槌(挖人参)、品参、砍兆头、参包子、准备下山、下山时留火种食物等、还愿。

资料显示,抚松县采集人参的历史长达1440年,栽培人参则始于1567年。由抚松县申报的长白山采参习俗,于2008年6月被纳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的过程被称为“放山”。过去,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

但是,目前,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把头(采参领导者)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弟进山。有些老人相继谢世,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使得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难以得到传承。

这种说法得到了当地人的证实。据抚松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大力推进人参标准化种植,现在挖野山参的人极少,只是少数采挖草药的人也同时寻找野山参。近30多年来,抚松县已经没有发现重量超过1斤的野山参了。

野参日益珍贵,采参的习俗,也慢慢成为历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