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民俗出殡(2)

南儿2023-07-10

出殡抬杠,不管路程远近,都要一抬到底,中途不得将棺材放地,也不能因体力不支而动作失常。步调不一致,使棺材摇摇晃晃,这是不允许的。一些富家为检验杠夫们的技术与体力,举办“演杠”。演杠时不抬棺材,只是盘好杠,上好棺罩,在顶上放一碗凉水,试走几里路,碗内的水不洒出,才算合格。演杠后“亮杠”,炫耀丧家的气派。

上杠后,长孝子打幡(男左女右)并摔盆。摔盆是汉人礼俗。盆是一个底下带窟窿眼的瓦盆,正名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也有人称之为“吉祥盆”。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也有不分男女,一律用双手摔的。摔前,杠头喊:“本家大爷,请盆子!”跪在前面的长子用力一摔,一般都会摔碎,因是瓦盆,多不太结实。摔盆不单是一个仪式,也是继承人的一种权力。过去,凡财产之继承人,必须给死者摔盆,摔盆的也一定要继承死者的遗产。因此,死者无儿孙而侄子多的,就会出现争抢打幡摔盆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争遗产。摔盆在大庭广众之下施行,也是对外的一种宣传和认可。

为何要摔盆,有多种说法。传说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生不免要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

摔盆时底下垫有一块砖,老年人认为它是功德砖,吉祥砖,用它给小男孩压书,必能“一品文章锦绣成”。给小女孩压活,如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当必心灵手巧,可保她一生富贵、儿孙满堂。故摔盆后此砖多让老太太捡走。

摔盆后,长子被人搀起,随着一声响尺,灵棺被杠夫们抬了起来,出殡的队伍开始进行,浩浩荡荡,谓之“买路钱”的冥纸抛向天空纷纷落下。

撒纸钱在北京比较流行。纸钱也叫“纸锞”、“冥钱”,是烧化给死者的一种冥币,大都是用铁制成的钱印子,凿烧纸而成,为铜钱形,中间有小方孔。宋赵灌园《就日录》记载:“唐王与祷神用寓钱。按寓钱盖以纸寓钱也。邵康节谓之楮钱。”因汉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圹中,为死者所用称“瘗钱”。魏晋以后以纸寓钱,称纸钱。唐张籍《北邙行》诗云:“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巢衔上树”。宋代开始在民间盛行。民国二十四出版的《旧都文物略·杂事略》中记载:“其特异者,则舁殡出门,予以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以纸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棚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高翀空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用人之手技,持大叠纸钱,沿途掷之,其高骞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在出殡的行列里,往往专设一名扬纸钱者,此人身背大患纸钱,手中拿一叠纸钱,边走边搓,使纸钱松散,不致整上整下散不开。势纸钱有一定的规矩,在遇有路祭时,或过十字路口、河沿、井台、桥梁、祠庙、城门时,都要扬纸钱。干这行的人臂力要大,还要看风向,手的动作要灵活,不同场合运用不同技巧。讲究抛上天后高可达四、五丈,散开时遮天盖地,漫天皆白,经久不落。

清末民初,北京曾有一位著名的扬纸钱能手,绰号“小撮毛”,专门应大殡扬纸钱的活儿。他扬纸钱向来有三个条件:

一、纸钱不多不扬,至少要准备几百斤纸钱,用大排子车拉着供他扬。徒弟将纸钱揉搓传给他。

二、要求起杠换罩地点要在十字路的风口上,使纸钱升空后,经久不落。

三、要求丧家在起杠换罩,路祭时,焚化巨码冥器,如起杠时最好烧一所四合房,大火一起,趁着火势,来上几把纸钱,能超过城门楼子。小撮毛以扬纸钱起家而且招徒传艺,一般人家出殡时是请不起他的。对一般人家来说,只能象征性地抛些纸钱打发“外鬼”也就行了。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