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广西古鹅城历史追溯

朋龙君2024-01-23

广西古鹅城历史追溯

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城至今,百色城已有280多年的历史。百色城既是文化古城,也是革命红城。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百色城发动了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百色地处桂西边陲,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盆地上游,海拔120米左右,属半丘陵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广西博物馆为主体的专家考察队,从1973年以来,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先后在右江盆地发现百色县那毕乡大和村百谷屯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阳县那赖旧石器时代遗址、田东县高岭坡洞穴遗址群等一批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手斧、砍砸器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数千件。经科学测定,充分说明距今80万年,右江盆地是古人类活动、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主要是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先民,历史上称为“雒越”“獠人”“俚人”,是岭南百粤各部族的一部分。

百色这个地名名称是壮语译音。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解放街大码头处水中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头,民众常常到此洗衣服,壮语字音称这个洗衣地方的读音与“百色”字音相似。二是古时在百胜街坡射巷西面坡地有个最早的小寨叫“博涩寨”,“博涩”与“百色”字音相同。早年百色地域偏僻,交通阻塞,经济文化落后。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编纂的《百色厅志》有如此描述:“百色厅(今百色县)界,周围几及千里,无长江大河之险,当深山穷谷之中,汉土杂居,瑶壮错处……层峦叠嶂,草密林深,往往数十里无人居……至若山多于地,水少于田,则四封皆然。”并称百色为“蛮荒”之地。

在漫长的沧桑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在此辛勤劳作,用双手和智慧开垦这块土地。

直至1680年前后,百色才开始有商旅往来,居民增至几百户,多为壮、汉、回等民族聚居,蔚为市邑。1720年,粤商梁旭率先集资在大街(今解放街)建起粤东会馆。此后云南会馆、永定(福建)会馆、灵洲会馆、江西会馆、两湖(湖南、湖北)会馆、五属(玉林、陆川、北流、博白、兴业等五县)会馆等先后在百色城建立。商人们誉百色为“龙脉地”“金三角”“小金山”,争先恐后来此地淘金做生意。他们对发展百色的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使百色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日益显露,逐步成为桂西一个重镇和滇黔桂三省边区的交通枢纽。

清雍正七年(1729年),时任云贵总督鄂尔泰在给清廷《拨官兵移驻泗城疏》中称百色“人烟稠密,商贾辐揍,乃滇黔之门户”,奏请清廷将百色自土田州(今田阳县)析出,置为厅;将思恩府理苗同知署由武缘(今武鸣县)、右江镇总兵署(原驻皈乐,今右江区永乐镇)移驻百色。鄂尔泰的奏折获得清廷恩准。百色厅衙署建立后,1730年,为避免流氓、匪患、兵灾的骚扰,保官兵民的安全,同知理苗、右江镇总兵蔡成贵等文武厅官下令在百色修筑城墙,将衙署、庙宇等重要地方围墙保护。

城墙的周长为1703米,城的面积约为0.25平方公里。城的西北面为长蛇岭和后龙山,东南面为澄碧河、剥隘河所环抱。筑城工程十分浩大,动员兵士及百色厅附近田东、田阳及百色本地成千上万的劳力参与修筑。他们伐木采石,肩挑人扛,挖掘地基,烧制城砖,饥餐露宿于荒野,历尽了艰辛。城墙筑在蜿蜒起伏的丘陵上面,墙体为双羽墙,内墙和外墙中间填满泥土。墙高约10米、顶宽约3米。用40多万块每块长约36公分、宽18公分、厚10公分、约重15市斤的大青砖砌成。中间建有三个护城堡,分别是东门承恩门、南门泰平门、西门怀远门。门高7米、宽5米、门板10公分厚,板面装有大圆钉,十分牢靠。城门关闭后,无人能进入。护城堡高于城墙,以便登高望远。在城内凿有文昌井、中府井、太平街龙平巷的“三口井”、李公集两个井、百色中学门前码头中段右边的两个井等多口供军民饮用的大井。并挖有几个大水塘,建起色丰粮库、盐仓等以备长期防守。

清咸丰5年(1855年)同知庆铃募捐民款修复被洪水冲垮的129丈约430米城墙,又在城墙上加修185个垛口,易于将士防守。还在大码头斜坡处建一座炮台,安装四门大炮,以控制要津,加强河防。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