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安溪蓝田游龙灯习俗

英资2023-08-06

安溪蓝田游龙灯习俗

在泉州,农历正月十五元宵闹花灯的习俗代代相传,几千年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传统风俗文化。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安溪蓝田的进德村与后清村游灯龙习俗就与众不同,游灯时间不是元宵节当日,而是在农历二月十五。

在安溪县蓝田乡进德村、后清村,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上云村等闽南偏僻的山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些乡村的后人都要举行一种富有特色的祈福民俗活动,那就是“游灯龙”。

“游灯龙”习俗来源于元朝闽南一带的民间草台“蜈蚣戏”(已失传),盛于明清,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游灯龙”聚集全村人力和物力一起过节,已成为民间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是增进邻里往来与和睦相处的有效载体。为何将游灯时间定在农历二月十五?这是因为以前村民为避战乱躲进深山老林,错过了正月十五,便把游灯推迟到二月十五,沿袭至今。

灯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等部分组成,由村里长者准备好龙头灯和龙尾灯,龙身则由一家一户做一节,或者以灯笼代之,再共同组合而成。全村一般只擎一条灯龙,最长时达五公里,灯龙越长,象征该村越兴旺。

安溪蓝田游龙灯习俗

根据祖先定下的规矩,游灯的队伍需要自南至北绕村一周。“灯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需要摆放各种各样的贡品,点燃火堆,燃放鞭炮,祝福连连。随着沿途撑灯人的不断加入,灯笼越来越多,鞭炮声越来越响,“灯龙”也越来越长,一条红火的巨龙游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绵延几里地。这么热闹的场面让人过目难忘,以至于邻近乡村的大人小孩也被吸引,特意走十几里山路去观看。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村民们自南向北绕村一周,把祝福送到各家各户后,方才抵达祠堂。游灯结束,大伙儿举着灯回到集中处再统一灭灯。这一过程象征着同生同死,同兴同灭。当地习俗还规定,游灯期间村民只吃素食,以表示虔诚和勤俭等含意。

安溪蓝田游龙灯习俗

据安溪县制灯艺人介绍,各种款式的灯,制作的方法大体一样,都用竹篾和彩纸扎、糊成。如龙灯,其以木片、竹片、小号铁条制作龙身,龙身下面安上扶柄,每节两支,供一个人操作。节与节连接一般有十节以上,裹上白布,画成龙身,然后安上制作好的龙头。龙头一般要用灯点上,抬龙头舞龙身的人要经过练习方能操作。牌楼灯则是先用竹篾、彩纸扎糊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排楼形灯架,然后在各层空间挂上大小不一的小花灯,如橘灯、宫灯、鲤鱼灯等,大约可挂上百盏,灯上彩绘山水、花草、人物图案,还写上吉祥诗联,表面涂上石蜡油,既增强透明度,又可防雨。

安溪蓝田游龙灯习俗

灯是各家各户运用祖传的传统工艺自制,每个家庭的灯笼又由十几个、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的小灯笼组成龙旗灯、牌楼灯、凉伞灯、角板灯,既方便,又节俭,点燃彩灯时则集中展挂。彩灯大小、高低、规模不一,有的一个人独撑,有的两人、四人合抬。一到点灯时刻,灯山灯海,蔚为壮观。

后清村委会主任介绍,时至今日,游龙灯习俗已跨越漫长的时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潮流的有机交融,出现了“小汽车”、“机器猫”、“美人鱼”等时尚灯笼,一些村民还发明了无支架的“橄榄灯”,减少木竹等材料消耗,灯笼上的文字也从原来的“添丁进财”、“五谷丰登”,增加了“和谐社会”、“家庭和睦”、“男女平等”等内容。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游龙灯纯粹是男性的活动,女性只能在旁边观看,每个家庭的灯笼数量限定为男性人数,如今不仅有女性制作灯笼,也可以参加游灯,而且灯笼数量不限。

据了解,游灯龙已经“游”出大山。安溪蓝田游灯龙曾代表安溪县到泉州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节大型文艺踩街等活动,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游灯龙”目前正在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