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彭州市桂花镇以土陶而闻名。据彭县(现称彭州市)县志记载:彭县宋瓷明陶,闻名遐迩,传统工艺,世代相传。明嘉靖二年(1523年),桂花土陶生产即有一定规模。清光绪年间,有小窑数座,所产日用品及琉璃瓦,釉分黄,绿二色,造型精美,畅销各地。
现今这些大小古窑已早无踪影,但仍有一座采用传统工艺烧制土陶器的窑炉——桂花龙窑,独留在川西坝子上。
龙窑也称爬坡窑或长窑、蜈蚣窑、蛇窑。因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唐、宋、元、明、清时期陶瓷烧造的传统工艺,均系龙窑所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保存完整的民国前龙窑有6座,上世纪50年代后重建的龙窑有12座,彭州桂花镇的龙窑算得上是佼佼者。
不过,如今窑火已不再起,空留窑洞静默无声。
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
战国时期,龙窑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300摄氏度,而且容量特别大,一次可装烧的器物多达上万件。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浙江上虞东汉窑址出土的青瓷碎片,经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测定,已达到瓷器标准。东汉瓷器的出现与龙窑的改进有直接关系。
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两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
在彭州市桂花镇,年事已高的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是祖辈常说起的故事:上百年前,在桂花镇建有一座依山而卧长条形的窑。因为形似龙,且全年窑火不熄,“全身”烟雾缭绕,所以称“龙窑”。出炉的土陶,质地成色都属一等,很受客商欢迎。
上世纪末,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最负盛名的窑被弃用,年久失修,无人问津,最终崩塌殆尽。
老人们口中的这个龙窑,位于桂花镇双红村14组一家土陶厂,依稀可见昔日辉煌。厂内一座厚度达2米,总长度接近50米的“小山”,就是由以前桂花古龙窑陶器碎片层堆积而成。有的残片已重返泥身,还有的倔强地伸出并不规则的一角。
“以前烧陶的时候,条件没那么好、报废率高。有的师傅技艺不精湛,也有的追求完美,没烧好的不满意的土陶就地销毁,残片扔在一旁堆着,就形成了这样的小山。”现年55岁、彭州龙窑的传承人兰章树解释,这些残片也成为龙窑的佐证之一。
经鉴定,“小山”最底层为明代嘉靖年间至明代晚期的残片,主要以日用土陶器为主,通体施釉,皆为草木灰釉,距今已有400多年。“中间层大量堆积碎片集中在清代乾隆年至清末,除部分施釉日用器物,从堆积层里的残片可以看出制作手法趋于多样化,有拉坯、印坯等制作手法,装饰手法以化妆土剃刻,耙花,堆雕为主,亦可见当时的工艺。”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外出旅行充满畏惧。不管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外出旅行之前一定要占卜,挑选吉日出行。天子即位、帝王出行、军队出征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会事先占卜,以测吉凶。比如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犹豫...
需要防弹专座的人,非富即贵,一般都是有名的富豪或是国家领导人。大权在握或是富可敌国,都需要时刻提防遭人毒手,暗中不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准着他们。十大世界上最贵的防弹车基本都是在原版豪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语言大师。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的作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
伊拉克节日伊拉克的新年就是回历(伊斯兰教历)的新年,09年的新年是12月18日,回历的1月1日。国庆日:7月17日阿拉伯椰枣节:9月15日...
喀麦隆全称喀麦隆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ameroun,法语: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国土面积47.54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律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
郎德上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15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