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剑川民间艺术

子默君2024-09-01

剑川民间艺术

剑川民间艺术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间歌谣。剑川是白族民间歌谣的主要发祥地,被称为“白曲之乡”。列为全国艺术家科重点科研项目的《白族民间歌谣集成》收编的479首歌谣中,剑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数量多、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歌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绣花鞋穿脚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进肚,白讲白说白费气,白天人多难开口,白月下相会。”白曲常在田间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等民族节日里演唱,龙头三弦伴奏。其内容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谐音调、一字曲等。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剑川的白族曲艺品种,其唱词亦为“山花体”,唱本有故事情节,长于抒情。现仍广泛流行的本子曲传统唱本有《鸿雁带书》、《出门调》、《月里桂花》等50多篇。《鸿雁带书》反映的是出门做木匠的丈夫久不还乡,妻盼夫归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门调》,全篇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5个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会生活的《黄氏女对金刚经》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白族民间叙事长诗,已在日本出版。

东山打歌

东山打歌流行于剑川东山,为自娱性的白族舞蹈,其动律在腿、脚,动作浑厚朴实,均为全脚掌着地,踏实沉重,一步一顿,踏地而歌,节奏鲜明,风格粗犷大方,富有原始古朴的韵味。剑川文化工作者根据东山打歌改编创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歌舞荟萃的“九州奇葩”晚会演出并获奖。尔后又改编为白族集体舞,在1996年在州庆四十周年时全州推广普及获成功,结束了白族没有集体舞的历史。

石龙霸王鞭

石龙霸王鞭为白族自娱性民间歌舞,其发源地在石钟寺西3公里的石龙村,常在石宝山歌会等节庆表演。舞者手持霸王鞭尾端而舞,用鞭头敲击身体肩、肘、手、腿、脚等部位,以中速稍慢的节奏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独特,舞者不歌,龙头三弦伴奏,竹板击节,击节者伴唱“霸王鞭曲”。可独舞,亦可群舞,风格庄重大方,古朴健美,动作变化丰富,有三套,即“观音扫地”、“双飞蝴蝶”、“童子拜佛”。

阿吒力佛教乐舞

阿吒力佛教乐舞广泛流行于全县各地,常在石宝山庙会等佛教盛会上表演。现存《散灯》(灯舞)、《散花》(花舞)、《剑舞》,都属宗教祭祀性舞蹈。均持灯、花、剑等道具载歌载舞,故此得名。伴奏乐器有唢呐、芦管、哑胡、笛子等。其曲调为阿吒力佛腔,唱词为经文。舞蹈不同,其舞蹈节奏、舞姿造型、气氛等都不相同,音乐、唱词亦随之更换。剑川阿吒力佛教乐舞动作套路多姿多彩,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白族民间舞蹈素材,具有独特的价值,深受舞蹈专家好评。电话专题片《舞人说舞》对其作了专门介绍,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引起轰动。

白族木匠故事

剑川白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木匠故事。有讲述剑川被称为“木雕之乡”由来的《鲁班传木经》;有深刻反映木匠生活,表现他们与自然、社会作殊死斗争的《雕龙记》;有表现剑川木匠机智勇敢,战胜胜邪恶的《“拉木经”和“压木经”》。广为流行的还有《二七一两三,莫把剑川人当憨》、《哑人告状》、《木匠翰林》等。其中有的故事曾被翻译介绍到日本、英国等,深受欢迎。

白族民歌

剑川白族歌体裁多样,有山歌、小调、叙事歌、舞蹈歌、仪式歌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山歌《剑川白族调》,可独唱、对唱,唱时用龙头三弦伴奏,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其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被电影《五朵金花》选用改编创作成《大理三月好风光》等歌曲,唱遍全世界。

《东山调》曲调高亢嘹亮,一开始即在高音区进行,以衬词“阿勒勒……”起头,山鸣谷应,扣人心弦。旋律跳跃跌荡,富于变化,充满山野风味。演唱时真假嗓并用,常用树叶伴奏。《山后曲》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可独唱,也可男女对唱,常用小三弦或树叶伴奏。山后曲《白月亮呀白姐姐》曾被选中出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并获奖。

著名的小调有《泥鳅调》、《割埂调》、《海东调》等。其中《泥鳅调》较为古老,被称为“曲母”,它通过拟人化的细鳞鱼之口,唱出了反抗的心声:“捉我的人眼要瞎,吃我的人要倒榻,纵虽无力来反抗,要用刺来卡!”此外,还有叙事组歌《青姑娘调》等。

吹吹腔

吹吹腔是白族古老的剧种,清代较为盛行。演出形式和表演情况可分为田间、广场、庭院、舞台演出四种。行当只粗分为生、旦、净、丑4大行,唱腔亦大体按此来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一字腔、哭腔等。用唢呐伴奏,过门较长,演员的舞蹈身段动作就在过门中进行。有的生活小戏,如《竹木拾子》(象图唱本)的唱词和道白为汉语、白语相杂,唱词大都是“山花体”。白语用汉字记录,其中还有自造的白文。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