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苦拉村位于楚雄、大理、丽江三个州市的交界地,是宾川县平川镇渔泡江边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小路”,老百姓称进入朱苦拉的路有“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有传承百年的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2017年6月,宾川平川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徳能(中国名)神父到宾川传教,在朱苦拉村修建了天主教堂,并引进种植了从越南带入的咖啡苗,之后又培育了更多的咖啡树,栽种在教堂周围。从那时开始,朱苦拉村便开始了咖啡种植。现在朱苦拉有1134株古咖啡树,其中100年以上的老咖啡树有24株,其余咖啡树树龄均在60年以上。
田德能神父在传教的同时也将喝咖啡的习惯带到了朱苦拉村,村民自种、自磨、自煮咖啡,保存了完整的咖啡土法加工、制作和饮用习惯,并与当地的“彝族打歌”“长桌宴”等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山区咖啡文化。
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独具特色,从栽种到煮都十分讲究。栽种一般用咖啡豆种,选无霜区的黑沙土种植。埋土时咖啡豆有裂缝的面向下,种下4个月出苗,出苗后半个月长叶,三年后开花结果,7至10年为盛果期。期间要防治介壳虫。一棵树一般一年分四次开花,分四次采果。咖啡豆加工首先要清洗,用人工剥去外皮。除皮后再清洗,用簸箕晾干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晾干后用杵臼舂,簸箕簸出外壳。然后在大铁锅中用柴火加热焙炒,出锅后冷却,晾一天。接着把炒熟的咖啡豆用石磨磨碎成咖啡粉,用纸箱储存。煮咖啡用开水煮,先放糖再放咖啡,糖、咖啡的比例一般是3:5,煮10分钟左右,不停地边煮边搅,避免咖啡沉淀煮糊,而且不能让咖啡沸腾的水溢出锅外,否则煮出的咖啡味道不好喝。
朱苦拉咖啡是中国最纯正、最古老的波邦铁皮卡品种,品质优异,被称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现有的13亩古咖啡林被列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流传至今的咖啡土法加工制作和饮用习惯,成为中国百年咖啡文化的原生地和经典。
宾川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县财政每年拨专款资金进行扶持,着力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通过政府主导,引进企业,兴建水洗咖啡加工厂,对朱苦拉天主教堂进行修缮。在宾川新建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不断发展并形成朱苦拉咖啡产业链。2012年完成了“宾川朱苦拉咖啡”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朱苦拉》。2010年7月成立了宾川县平川朱苦拉咖啡协会。同时加大宣传保护力度,先后出版了《大理朱苦拉咖啡传奇》《寻找咖啡活化石——宾川朱苦拉咖啡林》等书籍,制作了《深谷飘香——探访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再访朱苦拉》《深山寻香记》《大山深处的遗梦——百年朱苦拉咖啡》等系列专题片。
2017年6月组织召开了“2017首届云南大理宾川朱苦拉咖啡论坛”,共有国内外专家及嘉宾及朱苦拉村民总计近200人参加了论坛系列活动,共话朱苦拉咖啡的产业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认真开展项目调查和档案建设,开展传承培训活动,着力保护和传承朱苦拉传统制作技艺,让朱苦拉融入生活,活态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到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这里就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
香港的殡仪历史记载始于1930年代后期,当时香港的殡仪服务主要由义庄包办,但由于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义庄提供的殡仪服务通常只为灵柩暂存、大殓、出殡及下葬。而家境较富裕的,通常会光顾长生店的上门式殡仪...
死者、丧事礼称竹溪县对死者、丧事称谓,一直沿袭传统礼称,忌称“死”、“丧”。自己亲人死亡,称“走”。幼年死亡称“丢了”或“夭折”。病亡称“病故”。老年人死亡,加称“老”、“去世”、“过世”、“仙逝”、...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
人类和所有生物都需要空气生存,受过污染的空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好的空气质量能带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大多人都在追求健康的生活。大家知道世界十大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吗,现在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世界十大空气...
丹凤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商洛市管辖。地势西北较高,东南偏低,河谷相间,呈“掌”状地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 的土石山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0%,是...
“关老爷,骑红马,不见金钱只管打”----山东莱州民歌。现在很多朋友的家里,或者公司店铺都供奉着财神,财神真的可以招财吗?民间相信是可以的,但是自己连供的财神是谁,如何供奉都不明白,怎么为自己招财呢?...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茶,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传统饮料,是回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回族饮茶的历史悠久,相传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惟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
在陇东,差不多每个民间节日都要做面花。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迎请灶神,就要敬供枣山面塑。有的在除夕夜就要用未发酵的荞麦面做成12盏或8盏不等的面灯,12盏面灯代表12个月和十二生肖。到了正月二十三晚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