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潮汕农历七月民俗

豫栋君2023-09-14

潮汕农历七月民俗

潮汕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民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潮汕地区依然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有时候还会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在里面。农历七月,这是一个在潮汕地区民俗活动较集中的月份,七夕演绎爱情神话、公婆生祈求小孩平安,成人礼“出花园”、七月半“祭孤”……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释放出浓重情感与意义。

纪念“阿婆生”:祈求小孩平安

刚刚过去不久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最为熟识的“七夕节”,也是汉民族文化中传统的“乞巧节”。在潮汕地区,七夕还有着另外一层含义,人们称这一天为“阿婆生”,或叫“公婆生”。

听到这个说法,很多人会以为“阿婆”指的是家里的长辈。民俗专家介绍说,其实,所谓的“阿婆”是相传在古时候潮汕的一位妇女,她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深受大家的爱戴。

据说,阿婆死的那天正好是七月初七,按理来说应该是忌日,但因民俗对死有所忌讳,便将这天变为阿婆的生日,称为“阿婆生”。在这一天,潮汕地区有小孩的家庭会在家中供奉祭拜阿婆,一直到孩子虚岁十五岁“出花园”的时候。

“出花园”:潮汕孩子的成人礼

说到“出花园”,便是潮汕地区广为人知的一项民俗仪式,可说是潮汕孩子们的成人礼,如今这项习俗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花园” 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家中十五岁(均计虚岁)的孩子所举行的,在很多潮汕人的童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花园”有着一套非常复杂的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有它的象征意义,不仅潮汕地区各个地方的程式不同,而且男孩女孩的“出花园”流程也不一样。在汕头,“出花园”的基本程式包括问卜占卦、沐浴更衣、拜公婆神和花公花妈、吃“头彩食”等。沐浴的浴桶需要放入石榴花、百合花、状元竹等12样鲜花,每种都需要成对。

孩子需要穿着新衣服、红皮木屐。祭拜的物品须有猪肝、青鱼、甜豆腐、整鸡等等。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还得躲在屋里,习俗上是“避讳”,但实际上是要他(她)从此不贪玩耍,做个循规蹈矩的人。

“出花园”的程序相当复杂,很多人难以记住完整的流程。因此在现代,“出花园”的仪式在很多家庭中被简化,有的还被注入了崭新的元素。如有的家庭会选择在餐厅酒楼里摆“出花园宴”,用时尚的红色鞋子代替传统的红木屐,送给孩子的礼物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新潮了起来。

中元节:祭祖施放物资助贫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潮汕人俗称“鬼节”、“七月半”、“祭孤”。在潮汕地区,这一天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和清明。人们通过祭祖、抢孤、放焰口、演戏、游灯等民俗活动,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潮汕地区在中元节的时候有施孤普渡的习俗,人们往往会在街头巷尾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渡坛,普渡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祭拜后,主持人便将祭品等向棚下抛掷,让那些贫苦者抢夺,这叫做“抢孤”。近几年来,潮汕不少乡村中元节施孤普渡较以前大为简化。汕头有众多善堂,中元节这一天往往是善堂最忙碌的时候,人们不仅忙于祭拜活动,还会向贫困群众发放物资。

由于潮籍华侨遍布世界各地,很多地方的潮人乡亲也会在中元节这天,在他们所居住的城市举办盂兰胜会等活动。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盂兰胜会尤为盛行,这些传统民俗成为海外华侨与家乡联系感情的纽带,也是潮汕文化广为传播的见证。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