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隆回梅山地域过年习俗(4)

坚持2024-08-31

贴对联习俗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称“桃符”或“门贴”,乃用桃木削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书写消灾祝福词语挂门侧,流传到五代,方演变为在桃符上写对联。《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题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此联亦成为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副春联。而据考证,春联得以普及,乃盛于明初,为明太祖朱元璋号令全国公卿士庶、平民人等,为庆贺天下归一、国泰民安所张贴,而成大众所尊行的习俗。

俗话说,年三十的火。到了晚上,各家各户即均将炉灶火烧旺,以兆来年。也有一说,灶火炉火烧旺,是为了招待前来清理帐目者,以不致坐冷板凳。而有欠人家钱债又觉得不好意思见人家面者多于是日躲账,因为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俗信过了除夕,民众在新年是不能讨帐的。因此,除夕晚上,要账收账的人通常也都催要得紧,借钱还不起躲账的人则常躲到深夜十二点过后才现身露面,或回家过年,故民间即又有称年三十晚上躲账叫“做皇帝”的说法。

实际上,年三十晚上生旺炉火也便于一家人围炉守岁。守岁是除夕节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俗约定。据有关记载,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守岁的习俗,至今已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有说是为了纪念古人驱年胜利的,故民俗又称“守岁”为“守年”。直到新年钟声一响,则家家户户大开财门,燃放鞭炮、焰火(烟花),以示庆贺,叫做“接新年”,民俗又叫“接财神”、“求财”,有祈求新年人兴财旺的意思。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邵阳隆回梅山地域农民多有早于此时送财神画像入家门者,主人家常打发颇丰。从198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人民奉献出了一席非常特别的围炉守岁的精神大餐,人们多欢聚一室,共度良宵。

除夕节的另一重大活动就是吃团年饭。旧俗吃团年饭多是在黄昏时候,由长兄作东在长兄家中吃,其他兄弟带来鱼、肉等赴席,父母、爷爷、奶奶由长兄家亲接。其习俗相当隆重,要焚香化纸、燃放鞭炮,首先敬天地,以感谢天地之德,祈求来年之福,农家有个好收成;再敬祖宗,以颂祖宗之恩泽,并求平安,然后一家人齐集一堂,喝酒呷肉,总结一年的成绩。在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吃团年饭习俗也保留,只是生活水平很低,无鱼无肉者多以画形或说名就餐。然后各自回家守岁待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倡导“忆苦思甜”,吃“忆苦餐”,仿照旧社会穷人用茼蒿、萝卜、杂粮、野菜等作早餐,然后中餐才正式过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则一般先由长兄请吃早餐,然后分家独立生活的兄弟轮流请其他的兄弟共吃中餐、晚餐。在哪家吃,也都要焚香化纸(烧土纸)放鞭炮,敬神敬天地敬祖宗。敬完祖宗后,旧俗第一碗饭要盛给狗吃。传说,五谷原是狗从天庭盗取来凡间,人不能忘恩。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隆回梅山地域不少青年人已少讲究。对于外出未来得及赶回家吃年夜饭的人,家里人也要摆上一副碗筷,但不装饭,只将筷子搁碗上,表示其人同在家中团年。吃饭时,隆回梅山地域,旧时多要敞开大门,有人串门来家乃认为是添丁的喜兆,主人既请之入席,来者也领会主家之意,祝“过热闹年”,入座。即使是刚吃过饭,也要象征性的吃一点,故桌上常多备摆有一至二副杯筷,以便来客。主家也多祝:“来得好,现碗现筷,今年大发”。喝酒者则常一喝必三碗,俗叫做“酒饮三杯通大道”。

在隆回六都、七都九龙山、高坪、罗洪等地,吃团年饭则要在半夜过后,叫做“吃年夜饭”,也叫“年羹饭”,要一边吃,一边天亮才算吉利,象征“日趋光明”,家里则要关门上闩,以防他人(尤其是乞丐叫化子)前来踩坏年程。在隆回岩口、大观、天壁及隆回绝大多数梅山地域,则要在天亮前吃,叫做“吃年光饭”,也要关门上闩,不能有外人参与。旧时,穷人多吃“年光饭”,是既团了年,又便于外出躲债的一种风俗,说家贫吃得清淡,外人看不到,不会被人讥笑。

由此,也足可见旧社会穷人生活的辛酸悲苦。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