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丧葬习俗

不懂我的爱2024-02-05

陕西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能享受到阴问的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目前仍在各地不同程度地流行。

第一节 初丧、入殓、成服

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足穿薄底布鞋,死者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换好老衣,把病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

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地,则是在病人断气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上。停尸的床称“灵床”,停放在堂屋中间,顺着房屋方向,死者的脚朝向屋当门。华县一带在换裤子时,还要看死者临终时遗的是大便还是小便。若是前者,便认为子孙福厚;若是后者,则认为子孙福薄。死者换下的衣服,要扔到房上去,任凭雨淋日晒,意在祛除不祥。有的地方将死者的衣服弃而不要,有的地方要将死者的衣服选几件好的,经过消毒后留存,以作纪念。也有人认为儿孙们穿了老人生前穿过的衣服就会增福增寿。

老人们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殁了”、“走了”,或称“去世”,“逝世”。病人咽气后,韩城一带要给死者脸上盖一幅蓝绫,称为“上脸绫”;

陕北则给死者脸上盖一张白纸或黄表纸,称为“冷气纸”。

在陕南的安康市一带,死者如果是患痨病(即肺病)死去,还要用桐油煎鸡蛋盖在死者的口鼻上,用以掩盖死者的秽气。死者胸部放个筛面罗,以为镇物,并严防猫狗接近,据说猫狗会惊尸。

在泾阳县一带,还要用布带将死者的遗体捆绑在床上,以防惊尸“发势”。死者手上放根柏树枝,上面穿一块饼子,据说阴间恶犬多,亡魂遇到时,可用此饼哄狗,借以脱身,或用柏枝防身。再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谓之“口含钱”或“压舌钱”。关中许多农村,孝子还要在大门外焚烧纸人纸马,边烧边给纸扎的“马童”喃喃叮咛:“给我爹(或我妈)把马牵好”。在陕北的清涧县,孝子要给死者“指明路”,方式是女儿手拿一只尺子,尺上系一面镜子,走在前面,长子一手端水碗,一手执火把跟在后面,所有孝子随行,哭着走出村外,朝着坟墓的大体方向走百步,燃香烧纸,倒水扔火把,止哭而归,意为给死者指明去阴间的方向。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