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现代结婚不再置办的四样另类嫁妆(3)

卑恋2023-05-28

三是陪棺材板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湾省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四是陪性知识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比陪送棺材板更另类,它便是“压箱底”。这个可能不少读者都听说过,所谓“压箱底”就是以夫妻生活为内容的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比压箱底更直观,再傻的人看后都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未见减弱,嫁妆的档次却更为明显。当时流行的叫法叫“X抬”,那时没有现代的汽车运输,嫁妆都是人工抬到婆家的,故有此说,这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是一个意思。

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

因为“厚嫁”和重聘礼,古代好多穷人家的女儿因此无法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也很常见。如在清代,即便在“康乾盛世”,都有不少女子因为置办不起嫁妆而无法出嫁,甚至一些皇族宗室女也这样。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有奏折便称,有41位宗室女因贫不能出嫁。康熙皇帝看到后,便恩赐每人银百两,供其置办嫁妆。乾隆皇帝也曾就此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

有人说,现代男女结婚既烦又难,男方要掏空父亲的腰包买方买车,女方也要花很多金钱和精力用来置办嫁妆。从上述来看啊,古人结婚比现代有讲究,但对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者而言,也颇不容易!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