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陕西端阳节(端午节)习俗

源源酱2023-08-31

陕西端阳节(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传统的端阳节。端者,初也。其时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故名。也叫“重五节”,因其五月五日相重也。中国古代称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依序而称,初五为端五,也叫“端五节”。农历是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序至五月为午,所以也叫“端午节”。

端阳节当天普遍有插艾叶、挂菖蒲、吃粽子(含油糕、绿豆糕等)、饮雄黄酒,以及划龙舟,跑彩莲船和节日前后戴香包等风俗。

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地区,于五月初五这天,一大早东方发白,家家户户的人群上山采集菖蒲、艾叶、夏枯草、金银花、土黄连、香菇、柴胡、贯中等,备作夏季饮料。并将艾叶、菖蒲挂房门口,以防病疫。早餐食煮鸡蛋、大蒜、粽子(配调蜂蜜食用),喝醪糟、饮雄黄酒(白酒中放少许雄黄);中午备酒、食肉、炒菜、举行节日宴;晚上用艾叶、菖蒲、蒜皮、花椒、千里光等,熬成药水,为孩子洗澡,藉以消毒防病。并将雄黄酒点小孩“七窍”,以防虫疫。是日姑娘、媳妇、儿童、小伙衣着整齐,胸前戴五色香包(内装中草药),出外走亲,互为媲美。陕南西乡人民喜欢在这天,插蒲草、挂艾蒿,以蒲为剑,以艾为虎,驱除五毒。有一种特殊习俗,名为“抢香袋”,姑娘用五色丝线做成各种形态的香囊,佩戴胸前,小伙子趁其不备,抢上就走,姑娘面泛红云而不怒。相反,无人抢者,却感到没趣,快快不快。陕西南郑县还有未婚女婿给丈人送节礼(粽子、油糕、绿豆糕等),女家给女婿打发雨伞或鞋袜等物的风俗。

宝鸡地区的太白、千阳一带,用五色花线拧成绳,绑缠在妇女、儿童的手腕、脚腕及脖项上,以祛五毒。给婴儿戴上祛五毒的裹肚,并用五毒药水洗眼、洗疮,还遍采百草煎汤喝,据说端午的百草能治百病。

陕北延安一带的人民,在端午节这天用灌木“灰荠”叶子等将白线染成五颜六色的彩线,搓合成绳绑在儿童的无名指上,待逢第一次雷雨后抛掉,据说这样蛇虫不近身。陕南汉阴县一带的人民,把端阳节看成是一个“驱毒避邪”的节日。清晨步行郊外,故意在草地上让脚沾上露水,或用毛巾蘸上露水擦脸洗手,以治疮疗疾,名曰“打露水”。给儿童手腕上系五色线,以避邪祛疾,称为“长命线”。

商洛地区人民除吃粽子、饮雄黄酒外,还有给小孩鼻孔抹雄黄酒、戴五色花绳、外婆给外孙送“马兜”等风俗。

香包

香包,又名“香草包”、“香囊”,是端阳节的时兴礼物,在陕西省最为流行。古人把艾草编成老虎形状,或用绸缎剪个老虎图像再贴上艾叶,佩在胸前,称作“艾符”,这是最早的香包。

香包的品种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有桃形、菱形、老虎、狮子、猫、狗、蚂蚱、佛手、花瓶、石榴、花鸟等形状。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大的不过铜钱大小。姑娘、媳妇就在这个方寸之地飞针走线,传情寓意各显身手。既是节日珍贵礼品,又是民间手工艺的佳作。

香包用各种绸缎碎布做成,或用彩色丝线缠绕做成,内装中草药(山奈、细辛、自芷、苍术、丁香、甘松、冰片、樟脑等)。山奈可以暖中辟瘅疠恶气;冰片、樟脑、丁香都有芳香理气、开窍醒脑的作用。每年端阳节前,姑娘们要精心做成一批香包,送给爷爷奶奶、姑姑、姨姨,特别要送给未过门的女婿,一是显手艺,让人夸讲某某青年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好媳妇;二是作为定情之物,留作纪念。新媳妇过门后头一年,要做制成批的香包,送给公婆、妯娌及婆家所有人,显示新媳妇的手艺高,心灵美。

划龙舟与跑旱船

划龙舟活动,据说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活动。屈原,春秋时楚国人,他生前忧国忧民,被权势所迫,投泪罗江而死。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每年端阳节包粽子等食品,投入江河,为给屈原食用,这已成为端阳节的既定风俗。划龙舟活动,是通过划船的形式,把纪念品送到各个角落。划龙舟不只是“划”,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赛”,所以也叫做“赛龙舟”。各个村子组成浩浩荡荡的“赛龙舟”队伍,打着彩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雄纠纠气昂昂地来到河边,要与对方比赛高低。优胜者受到人们的喝采并获得奖赏。陕西省汉江流域沿河的居民,于每年端阳节举办“赛龙舟”活动,比比皆是。

陕西境内的高原地区、平原地区,于每年端阳节盛行“跑旱船”活动。不过,当地人不叫“跑旱船”而叫“彩莲船”。陕西汉中地区的农村,制作的彩莲船别有特色。它与其它地区的旱船,虽然大体相同,但也有差异。相同之处在于船的制作,均以竹条、木条、彩绸和纸扎制。有龙头凤尾船、凤凰朝阳船、鲤鱼跳龙门船等。不同之处在于洋县、城固、西乡的彩莲船,多为单船活动,以“念曲子”为主,配带乐队(板胡、三弦、笛子、碰铃等)。所唱的曲子多为民间生活题材和爱情故事。有传统的曲词,也有现代的曲词。表演动作文雅、细腻,舞步稳健,轻盈多姿,故有“文船”之称。南郑、勉县等地的彩莲船,则多以双船或四船同时出场,以“唱花鼓”为主,用打击乐伴唱。既有船与船的对唱,也有观众参加唱的。若是在夜间玩耍“彩莲船”,要给船的四周装饰各种彩灯(过去用蜡烛,现在均用电池),灯光闪闪,光彩照人。

端阳赠物

每年端阳节,在民间流传有互赠礼物的习俗,节日期间,互相赠送彩丝编织物或其它物品。这一习俗的由来,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以绢扇两把,赠给大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赠扇时相告:“庶动清风,以扬美德。”从此以后,在端阳节期间,亲戚朋友,同僚同学之间,互送礼物,习以为风。

陕西关中地区和扶风一带的人民,于端阳节时有“送裹肚”(亦称“护肚”)的风俗。端午节前,外婆精心给外孙制作“裹肚”。此物为椭圆形,一般用红布制作,上有绣花图案,大小刚护住孩子的肚腹部,上有带子系在孩子的脖项上,左右用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阳节后,天气逐渐炎热,孩子晚上睡觉时常把被子蹬开,戴上“裹肚”可免受凉感冒。临潼一带人民,制作裹肚时,还特意绣上蟾蜍或五毒(蛇、虎、蝎、蜘蛛、蜈蚣)的图案,俗谓可以避邪,驱除毒害。

长命缕、戴初初、百索粽子

“长命缕”亦称“五色缕”、“朱缕”、“续命缕”。唐代长安,每年端午节,长安仕女喜在身上佩戴五色丝线编成的彩带,俗谓佩上这种带子可以延年益寿。唐代诗人权德舆诗写道:“良辰当五月,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正反映了端阳节佩戴彩缕的习俗。

“戴初初”是民间岁时风俗,流传于陕西淳化一带。每年端午节,当地人要用数种颜色的丝线编成丝条,缝成圆镯形,给孩子戴在手腕、脚腕上,俗谓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

“百索粽子”是唐代长安,每年端阳节要吃的一种特殊粽子,这种粽子上面缠着许多色彩绚丽的丝线和编织着花纹的草索,人称“百索粽子”。俗谓:吃了这种粽子可以驱邪祛毒,达到健身的目的。如今陕南诸县一直还流行着这种风俗。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