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正月十五日的夜晚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个大地回春的夜晚。天上皓月当空,地上各家各户张灯结彩。人们出门赏月,燃放烟火,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亲朋好友团聚,共庆佳节,其乐融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元宵夜观灯后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千百年来,广为传唱。
南日岛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初八就开始了,一直闹到正月农历廿八日,历经二十一天。南日岛人民十分重视元宵节,在外地工作,甚至远渡重洋的人都要赶回来闹元宵。人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燃灯观灯、猜灯谜、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游行、吃元宵……其热闹喜庆程度超过春节。南日岛的元宵习俗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差不多,但由于南日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其中绕山绕海巡村、冲海、送灯是南日岛闹元宵的三大亮点。
南日岛,古称为“南匿山”,因山隐大海而得名。据《南日岛志》记载:宋、元时南日岛属崇福乡奉公里。明洪武初,海盗“以勾引番寇遗祸地方”,岛上居民深受其害,民不聊生。为防御倭寇,明朝廷最初在这里设南日山水寨,平海卫向这里派驻军900名,后因水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遂迁往一水之隔的石城,与青山巡检司合一。明清两朝兵马在福建沿海拉锯之际,清朝廷实行截界,南日人民被迫内迁。
清康熙十五年(1667),兴化城守将与郑成功之子郑经联合,同守兴化城抗拒清兵。第二年,郑经兵败,退出兴化城。1670年,郑经军队驻扎在南日围头和湄洲等地,继续抗清。1673年,施琅攻台成功,郑成功之子郑克塽率南明政权投降,莆田沿海全部复界。复界后,南日人民从涵江等地返迁,同时迁来的还有平潭、福清和闽南等地方的人。
这些各地迁来的“南日人”带来不同的风俗,在南日岛安家落户,共有108乡,俗称“南日108乡”。由于南日岛人民来自五湖四海,中原的文化与当地的闽越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激活了南日岛的钟灵之气,逐渐形成了南日岛的多元文化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因此,南日岛的各个乡里闹元宵的习俗就有所不同了。每个乡里都有一个大元宵和一个小元宵。从农历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到农历正月廿八结束。岛上轻歌曼舞,敲锣打鼓,欢欢喜喜地闹了21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元宵节了。
农历正月初八,春雨蒙蒙,凉风飕飕,但丝毫没有冲淡南日岛人民闹元宵的热情。精彩纷呈的南日岛元宵节从岩下村拉开了序幕。
“岩下岩下,初八行道(巡游),肉丸冻僵,乡老咬不动(别嚼),锣敲一窟窿,鼓打一个洞,锣挂铺上,鼓放铺下,木屐(草鞋)夹在腋窝下。”这是一首流传在南日岛民间妇孺皆知的童谣,生动地吟唱出了岩下村村民顶着寒风,敲锣打鼓,举着彩旗,绕山绕海游行巡村的热闹场面。
全村男女老少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巡村,少年儿童举着彩旗,年轻的小伙子敲锣打鼓,新婚的男子举着五颜六色的华盖,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菩萨像进行行傩。行傩的队伍像一条长龙绕境一周,并且必须绕山绕海,绕过每家每户的门前,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五谷丰登,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家庭主妇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加红红火火。
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游行队伍把菩萨像抬到“做大棚”(也叫“做大头”,每年在宫庙里抽签,抽到四、五户人家作东)家中。是夜,全村村民聚在一起跳火傩,吃元宵,僮身吃火花,热闹非凡,一直闹到天亮。第二天,游行队伍举着彩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菩萨回宫”。然后每家每户按“丁”分饼,叫“分丁饼”,祈盼家庭财丁兴旺。
南日岛闹元宵最热闹的要数正月十八的浮叶冲海闹元宵了。这个位于南日岛东南海边的小渔村,闹元宵活动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我国的台湾省有相同的闹元宵习俗。
浮叶村是南日岛东南边最小的一个小渔村,占地1.7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人。他们的祖先来自泉州惠安的渔民,来这里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讲闽南话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长年累月地跟大海打交道,所以正月十八闹元宵也冲着大海而来。浮叶村冲海闹元宵由来,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有趣的传说。三百多年前,村里有姓金和姓邱的两位先人,平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村民的爱戴。他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子南面近海处修建了一座宫来供奉他们,并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八要举行一次全体村民祭祀金大人和邱大人二神的活动。这天各宫都到供奉“金、邱二神”的主宫觐见后,由“金、邱二神”率领众神出巡全村,以祈求境内平安,民生幸福。
每年农历正月十八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鸣锣开道,狂舞的金龙紧随其后,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男子抬着一顶供奉神灵的轿子,共有十几顶“神轿”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冲向大海,在大海里颠波搏浪,个个精神抖擞,神勇无比,犹如人神合体,力贯全身,溅起了一道道白色的浪花。据说,水花溅得越高,这一年村里的渔民出海捕鱼就会越多,生活越红火,全家更平安。那些上了神的“僮身”,光着上身,高高地坐在“刀轿”上,挥舞着刀剑和令旗,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降妖除魔。据说,这样可以斩除海上的妖魔鬼怪,扫除了渔民出海的障碍。
这时,来自各地的看客携妻带子,呼朋引伴,涌向沙滩看热闹,整个海滩上人山人海,成了欢乐的海洋。这时,闹元宵达到了高潮,十几顶“神轿”奋不顾身地扑向大海,驱除海中的邪魔,整个海滩立刻沸腾起来。声壮身威,神助人胆,轿夫们竭尽全力地抬着、推着、拉着、跑着,虽然寒风刺骨,海水冰凉,但是他们热气腾腾,奋勇争先,因为他们祈盼着一年风调雨顺,全家平安。
南日岛闹元宵还有一个“送灯”的习俗。因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的上元,岛上人们祈盼着这一年添丁进财行好运,所以就有了元宵“送灯”的习俗。莆田话中的“灯”与“丁”是同音,“送灯”就是“送丁”的寓意。据古书记载:元宵女子已嫁未生男者,娘家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以灯送之,谓之送“丁”。这样,女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为婆家添丁。因此,每年元宵节期间,女儿的父母都要由小舅子提着一对大红灯笼和一篮子花生,送到女婿家表示“添丁”,今年就会生个胖小子。这也许是南日岛人民靠海捕鱼为生,出海捕鱼需要男子,所以特别在意家中“添丁”的缘故吧。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灶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是明朝才子唐伯虎的《元宵》诗。自古以来,元宵节离不开花灯。花灯象征着幸福,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南日岛的各个村庄还有一个共同的习俗——游灯(出灯)。“明月满街流水远,春灯入望众星高。”元宵之夜,皓月当空,月朗星稀,村民们举着灯笼,排着一支支长长的灯队,宛如一条条金色的长龙蜿蜒蠕动在田间地头的村道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条条绵延数里的火红灯笼,穿行在村间阡陌,颇为壮观,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日岛的元宵习俗,既丰富了海岛人民的节庆生活,又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民间绝活,传承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
水尾圣娘信仰的形成东郊水尾圣娘庙,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椰海村委会坡尾村,庙中供奉着南天闪电感应火雷水尾圣娘。但是当地人平时并不直呼水尾圣娘的名号,而是简单亲切地称其为“婆祖”。(“婆祖”最初是海南人...
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做成,有衣、裤、裙、毯子、挎包、槟榔袋、包头等,也有从外民族购买的布匹、衣服和棉毯等。装饰品有银、锡制作而成的头箍、手箍项圈、耳环、手镯,还有用竹、藤制作而...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占44%(其中天主教占28.2%),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占32.5%,信奉传统宗教的人占22.8%,其他占0.7%。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人忌讳13和星期五;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忌讳谈...
张家界“三分坪,七分山”,老百姓世代与高山相伴,也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 小巧玲珑,蔑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 子,娘家...
驱车从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向西行驶,快到旅游胜地帕福斯时,眼前出现了一片宁静的海域。海水的颜色淡淡的,格外温柔,不像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地中海那样蓝得深不可测。人到了这里,只觉得心化了,除了温柔地凝视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