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俗称“五日节”。它源于崇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后来,是人们入夏卫生防病的节日。
初一吃米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螺指海滩出产的螺丝钉状贝类),初四插艾,初五沐浴,有时还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天若天气晴朗,家家户户将棉被、衣服摊在阳光下曝晒,藉以杀菌消毒。妇女要到山坡、田野、果园、河边……去采枝叶和割草。据说这天百草清幽,特别经午时阳光照射,芬芳无比。用“午时草”熬汤,让人沐浴能驱除百病,有人把“午时草”晒干保存,留待小孩满月时,熬汤让产妇、婴儿沐浴,青年男女结婚前夕,熬汤,沐浴。
“午时草” 熬汤时,同时放进一些连枝带荚的黄豆(“六月豆”也叫“早豆”)、蒜头、禽蛋若干枚,枚数应据各户人数多寡而定。熬煮之水,放在庭中晒太阳,意在吸收午时阳光和空中精气,过午熬汤。熬汤前,把“午时草”放进锅内,禽蛋、黄豆、蒜头放在“午时草”上,倒入经过日晒的清水煮开。
揭开锅盖,先把蛋、豆、蒜捞起,用盆、碗装着晾,蛋用小盆装拿去祭祀鬼神,豆、蒜让人先食。大人一定要吃蒜,据说人吃了煮“午时水”的蒜,被雷阵雨淋(“淋西北雨”)少得病。凡是读书的小孩,也哄他们吃。再把锅里的“午时草”捞取干净,“午时水”让全家人沐浴。大人给小孩洗澡后,将煮熟的蛋放在小孩身上滚几下,口哼莆田方言:“多吃午时蛋,全身肥囡囡”;又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面画“王”字,并擦腋下,肚脐、耳朵、鼻孔等处,意在驱毒避邪;再分给蛋、桃,装入用五色线编织成的网袋内,与布扎小虎同挂他胸前,然后再吃“午时水”煮的食物可清肠解毒,胸挂五色网袋和布扎小虎可避邪。
女孩腰缚肚兜,红肚兜上用多色(一般用五色)丝线绣上五毒动物:虎、蛇、蜈蚣、壁虎、蜘蛛,表示以毒防毒。
端午节中午,一般各家各户都煮面条吃,饮上几杯雄黄酒。近代有的人家也吃水饺,扁食等,以其他的酒替代雄黄酒。
这一天,妇女可忙得过呛。割午时草、烧午时水,房间里大扫除,每个角落喷洒“雄黄酒”,并备“蚊炉”,装入“砻糠”(谷壳),加入苍术等中药,点火煽出烟雾熏蒸,燃点蚊香等,用以消毒防虫。
女子出嫁后第一年,嫁家要送“五日节”礼物,除送粽子、米糕外,另给女儿和女婿衣服各一套,给女儿的婆婆、嫂嫂每人红肚兜一个。
这天午后,男男女女穿上节日盛装,前往观赏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活动。龙船有老船(雄龙)、齐头船(雌龙)各一艘。船头翘起,船身宽度可容两人并坐,长约3丈。每艘船可坐26人,敲锣、打鼓的各一人,船尾掌舵的1人,船中放小菩萨神像一尊,意在保佑平安。
船首龙头颈下彩面龙鳞,船身彩画八骏和鲤鱼。每把船桨上写“村名胜境”。船尾的橹,一面写“果然夺得锦标归”,另一面画上大鲤外,再写上“村名胜境”。老船头用优质的樟木雕刻成龙头,龙头凿两个龙眼,套上木雕活动眼球;龙口张开,中间挂上一龙舌。舌上挂一粒圆木球,龙头顶上插上一对鹿角,颔下挂上白色的龙须(现在多用白塑料丝加工)。龙船划动时,龙眼珠、龙口木球一齐滚动。齐头船只用鲜艳颜料在船头画个龙头就行。
龙船上插“村名胜境”的旗帜。划桨法有老鹰桨、督浆两种。老鹰浆要求船桨工出水面时要齐胸,督桨只要求一上一下直划。境内都采用督桨法。
水手要服从锣鼓指挥。沿岸观赏的人呐喊鼓劲。乡老派人把各户捐献的糯米煮成“福饭”,连同咸菜片挑往沟岸,让划龙船的人放开肚皮吃(吃时把“福饭”捏成拳头大的一丸,吃完再捏)。围观的老妪向划龙船的人乞取“龙船饭”给小孩吃,说是吃了会保平安。下午4—5时竞渡结束,将龙船抬进社内架起。
本境龙舟竞渡,明清时代就有此俗。后因划龙船经常发生械斗,甚至竖起“黑旗”、“白旗”,拉帮结派。此是陋俗。
莆田民间的封建械斗可追溯到南宋时代。著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致郡守杨编修》信里就曾写道:“莆之民惇兵脆,本无强悍。迩来官府姑息,小小争端,不分曲直,而惟党聚之为畏,安坐拱手,养成啕嚷叫呼之骄。一夫奋跃,百夫持挺而趋,不特尺籍伍符也。田里之间,骎骎有之矣。”
刘克庄的话道出了南宋官府对民间争端“安坐拱手”的姑息态度,也揭示出封建械斗发生的根源和本质。而在乾隆《莆田县志》里,也有关于明代莆田“南北洋争水,有操戈相杀者”的记载。可见莆田的民间封建械斗由来已久。到了清代,莆田的封建械斗愈演愈烈,甚至形成了乌白旗两大派势力的械斗。
据邑人陈池养考证,莆田的乌白旗始于清道光十八、九年。其初随联合各小乡与大乡斗,渐联渐多,而大乡亦复相联系。至道光二十五年,旗分乌白。而乌白旗之名大著。本是中立派的,其后与乌旗合者为乌旗,与白旗合者为白旗,纵横几十里,甚至跨县,战争不息。较明智者,竖红旗,守中立。
引发乌白旗械斗的事端很多,诸如:墟集上权利不均的争闹,渡口上揽客货的纠纷,沿海沙田种植的争利,侵田占地的争执与水利疆界的互不相让,迎神赛会越出境界,龙舟竞渡的借故生事,择地盖房,营坟的迷信风水及调戏妇女引起祸事等等。这些事端一旦发生,往往动辄连结乡村,置枪炮,请武师,成群结队,多至千人,少亦百人,对敌交锋,至于斗毙多命而不悔。”
乌白旗械斗的结果自然是双方群众两败俱伤,从中渔利的则是村中鼓动械斗乡绅,土豪及办理案件的封建官吏。
送“虎蛋”是本境过去农村的一种习俗(兴化农村皆有),结为伉俪的女方每年端午节前夕,总把“虎蛋”送给男方,希望早生贵子,子如虎壮,“虎仔”满堂。“虎蛋”是“虎”和“蛋”两样东西。“虎”乃印有老虎图案的纸张,分黄、红、绿三种颜色,用比牙签大一点的竹条将纸张贴成的“小虎子”。“蛋”也只是通常的的鸡蛋或鸭蛋。送蛋数量的多寡取决于这对亲家的结婚时间,新婚的亲家送的蛋数,要比男方该分的户数略多,平常的为40个左右。有人戏称:这是一场“祈福接力赛”,从结婚生孩子到孩子结婚,一送就是二十多年,而后又把这一“接力棒”传给儿子的亲家。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
拉洋片,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者通常为一人,道具是一个约一人高两臂宽的大木柜,柜的前面有四个直径二三厘米的圆洞,洞上安了凸透镜,柜子的一侧安装有锣、鼓、镲,由两条小绳控制。透过柜子上圆洞观众可以看到...
利比里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iberia)利比里亚国旗利比里亚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9∶10。由红、白相间的11道平行横条组成,左上角为蓝色正方形,内有一白色五角星。1...
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食,也喜欢各种各样的甜食。他们对中餐倍加喜欢。当地人除了在高级饭馆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男子和妇女通常是分开就餐。家中妇女常在男子吃过饭之后才用餐。在吃...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民间音乐主要包涵在传统的春节社火、木偶戏、锁呐和南北山区山民们哼唱的山歌,目前已濒临失传。传统社火曲传统社火主要有步社火、夜社火等形式。其中主要传唱的社火曲普遍为《渡船曲》,小曲有《十...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服饰的款式略异,但基本构件一致。男痕迹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女装由蓝、白、雅布(淡蓝)等色布制成的右衽大襟衬衫、领褂、围腰(围裙)、飘带、...
竹板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竹板书的表演方式为一个人右手持大板、左手持节子板站唱。竹板书老艺人口头传说:嘉庆年间,皇太后寿终,上谕京师百日之内禁止动用管弦乐器,致使北京许多艺人难以...
秦皇岛,是渤海湾西北岸一片普通而又神奇的土地,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活剧。秦皇岛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因公元前215...
人有生就有死,谁也逃避不了。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丧葬习俗,从古至今流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文明历史,它涵盖了儒、道、佛三教派思想理念。在湖南省郴州市最南边陲的桂东县,淳朴的祖祖辈辈对丧葬习俗历来非常重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