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江苏兴化春节民俗(2)

玲然2023-12-17

兴化元宵节民俗

正月十五日,又谓“灯花节”。旧俗正月十三晚“上灯”,此后各家每晚悬红灯于檐下。至十八日夜乃止,谓“落灯”。兴化部分地区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习俗。另从十三至十六每晚分别食粘饼、春卷、炒元宵之类的食品。谚云:“炒十三,炸十四,十五、十六炒圆子。”其间,大小店铺每晚张灯结彩,年轻男女纷纷上街观灯。各大妙语展出历史人物故事的围屏。

旧时,正月十六夜主要习俗有:

1、送“耍孩” 泥塑小男孩,谓从“送子娘娘”处迎来。青年好事者于晚间敲锣打鼓送至婚久未育之家,以为生子吉兆。望子心切者对此感激莫名。

2、偷船桩 用意与送“耍孩”相似。船桩原为渔民、农船用以代锚的小桩。好心人于是晚趁船主不备窃往婚久未育之家。但是,如果船主发觉就不灵验了。

3、拓稻印 各家用蒲包装石灰在庭院周围打印,直到河边,谓之“拓稻印”,预祝当年丰收。

4、听出语 晚出,不经意听别人谈话,从其内容判定自己的吉凶。

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国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因汤圆最初只专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又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听着象“袁消”两字,有灭袁之嫌,于是在1913 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此禁称,老百姓照旧在民间称“元宵”。

十六夜

兴化的元宵节最热闹在正月十六。“十六夜,剥糍粑,吃了糍粑划连叉;”“十六夜,跨火叉,跨了火叉霉气趴。”这是一首很久以前流传在兴化荻垛一带的童谣。

到正月十六这天,家家都要剥糍粑。那时家家都有只大缸,年前蒸好的大团就养在大缸的水里,剥糍粑的材料就取自大团子。灶塘里的火烧得旺旺地,风箱拉得哒哒响,大铁锅被烧得冒青烟,浇上菜油炸一炸,倒进洗干净的大团,不一会就团成一块,铲子用力摊开,放盐,翻身,剥上一阵,起锅前撮一把切好的青蒜末子,被烤得金黄的糍粑和着青蒜香味能飘到巷子里,站锅台旁的细伢子早馋得口水直滴,从装糍粑的盆里撕下一大块就往嘴里送,直烫得眦牙咧嘴,口里连呼白气还舍不得吐出来。细伢子吃完了糍粑后,粘了一手油腻,手也不洗,高兴地在天井里划连叉。划连叉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就是用双手伏地,身子侧翻,是我小时候跟小伙伴们常玩的一种游戏。

当夜幕降临,圆盘一样的大月亮挂上巷子尽头的老柳树梢头时,十六夜的狂欢开始了。

狂欢的主题是篝火,篝火的别名又叫“火叉”,狂欢的名字叫“跨火叉”(也叫豁钝事)。此时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一团团用稻草点燃的篝火,围在一旁的人们争先恐后地从火堆上跨过去,再跨过来,看到陌生人会添上一把稻草,邀请他一起来跨火叉。老人说霉气长在裤裆间,跨火就能去掉霉气,一年都会平安健康。人们从火堆上快速跨过,带着紧张的神色,口里间或还会发出兴奋的喊叫声。大家围着火堆,一边跨来跨去,一边还唱着歌谣:

“跨过来,要发财;跨过去,把心开,跨来跨去好运来。”

“火上跨一跨,霉气朝下趴;火上烤一烤,霉气全跑了。”

有的小孩夜里遗尿,也在十六夜这天敲锣打鼓送走“来尿龙”,期望新的一年不再遗尿;也有小孩长得不高,就在这一天爬门板,传说来年可以长高;还有这一天不能踩也不能坐门槛,否则一年不吉利。

十六夜的晚上,最兴奋的,莫过于小孩子们。他们天性里就与火有缘,虽说玩火危险,却刺激,好玩。他们不满足那街头巷尾的小打小闹,他们的舞台在广阔的田野上。他们成群结队,自做一种浸了煤油的火把,一起点燃后,象长征的队伍,蜿蜒在田埂、大圩上,那种壮观的场景,至今想来仍让我激动不已。他们天生就具有破坏性,大圩两旁、生产队场头的草堆都是他们袭击的对象。玩得性起,点起一个大草堆,那团巨大的火把明亮得能跟天上的月亮比着光芒。点燃的要是棉杆堆,熊熊的火焰带着叭叭的棉杆炸响声,会让他们觉得自豪,然后是恐惧,接着在喘着粗气,老远赶来的草堆主人狂怒的喊骂声里落荒而逃。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不知道那一把火烧掉的也许就是普通农家几个月的煮饭柴禾。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