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客网

客家清明习俗 插柳(2)

梦太乱2024-08-06

客家有着比一般民族、民系更为执著的观音崇拜信仰,因此,客家清明插柳、簪柳除了上述“明眼”、“禳除”、“驱虫”等民俗寓意外,还与杨柳观音逢凶化吉、赐福平安有关。

杨柳观音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执着柳枝,连拂净瓶中的甘露洒向人间,祝愿天下大平,社会和谐,个人吉祥,家庭福安。观音菩萨偏执柳枝,或许与观世音爱柳有关,另一层寓意则是取柳枝秀美易活的特性。传说曾经天下到处熊熊大火,眼看着成千上万的众生将葬身火海,观世音将柳枝连拂几点甘露。霎时间,烟火熄灭,众生得救,众人随之叩头跪拜谢恩。于是,观世音便成为世人爱戴和敬仰的神灵,万众顶礼膜拜、慈祥善良母性化身的菩萨。

如今云南大理的“三月街”,原名“观音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苍山麓举行。两边的金童、玉女分别骑在麒麟身上,扬蹄欢腾,四只美丽的仙鹤在观音身后翩翩起舞。人们手执柳枝和“拂尘”,吹奏树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挥着霸王鞭,载歌载舞。就是纪念观音的世俗。清代诗人《咏绕三灵》描写盛况:“红男绿女喜春游,山麓海滨绕一周”、“淡抹浓妆分外艳,游行手执霸王鞭。咚咚更有金钱鼓,且舞且歌为飘然。”

又相传唐末黄巢起义时,曾令官兵戴柳为记号,乃取柳树生机勃发、容易成功之寓意。诚如俗谚所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所期盼的是春色长留人间、青春永驻、前程似锦。黄巢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然插柳习俗却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现在,除传统的客家地区以外,我国许多地区都仍有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还有些地方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表示儿孙开枝散叶、家族繁荣。

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清明期间。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戴柳还作为成年的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表现出女性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旧时客家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且多数地方男女均有戴柳习俗。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一带,男女戴柳之俗蔚然成风。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当时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近人所著《芜湖古今》也记载江淮一带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天,中华民族的成年礼俗基本自行消匿,少年、儿童清明戴柳当然也就不再有“冠笄”的民俗寓意了。当下女性清明簪柳的习俗也渐渐消失,但儿童、少年仍多有清明戴柳习俗,并渐渐重新成为一种民俗时尚。儿童戴柳一为避免疾病传染、虫疫流行,二为快高长大、前程似锦。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今广东中山市)和清同治《香山县志》记载:“清明戴柳上坟”。“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铲草,亦曰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孙宗盛者堆如积雪。或曰送灯,亦曰拜山。”

清明时节,中山客家人多在门口、窗户等处插上杨柳枝,以辟凶邪、鬼灵。又据中山客家长者们传说,旧历三月初一地狱吏将曾把鬼门关误开,于是将成千上万孤魂野鬼放了出来。孤魂野鬼来到人间,见门就入,以索阳气人魂,或称借尸还魂。而在家门、窗口插上了杨柳枝,孤魂野鬼就被拒于房宅之外。因而从此以后,每逢清明时节均在家门、窗口到处插上柳枝,以治孤魂野鬼、驱除凶邪。

中山客家清明辟邪除凶、消除虿毒的另一习俗是做“三丫苦糕”吃。清明日前,人们到山上采摘三丫苦叶(一种草药),将其晒干、捣碎,混合于糯米粉中炊成薄糕,一用以祭祖,二为应节食品。用三丫苦叶做成的米糕,一可去湿,二可清热,三可解毒,四可辅助治疗肠胃疾病,五有辟邪驱毒的民俗寓意。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